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高额学生贷款孕育着危机[已经发表]

(2013-03-26 08:39:26)
标签:

高额学生贷款

孕育危机

财经

美国的教育达尽人皆知。然而,个教育系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教育系统面临的困难也慢慢显露出来。经济危机的直接结果,不仅使联邦和州政府债台高筑,各项预算吃紧,也使普通民众财富缩水,就业艰难,毕业生找工作更难。这种外部环境对学校来说当然也会感到窘迫。一方面,各种对学校的捐赠大幅度缩水,减少了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政府对教育的资助和补贴也相应减少,更加剧了预算的矛盾。还好,家长们对孩子教育毫不吝啬的特点,给了学校一定的空间,使学校在大家腰包瘪瘪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从容地保持学费,以平均每年三倍于CPI的增速增长。然而,学生负债却随着这种增长孕育着危机。

 根据美国教育部,目前学生债务总额已达到$1万亿美元,而且还在增长。按照目前的趋势估算,未来4年内将达到$13000亿。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当各种贷款相对减少的时候,学生贷款的数量却不断地增加。2007年以来,美国平均每户的债务下降了8.6%,但同期学生贷款总量却增加了75%。美金融危机后的美国经济受到重创,工作机会减少,毕业生找工作更难。很多学生有意延缓毕业,或者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再次返回学校就读。结果,2010年学校注册生总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2100万人,比2000年的1500万人增长了33%。

 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总量和贷款总量的增长,人均贷款数量也在增加。据美林证券估计,在过去20年里,美国平均在校本科学生的贷款增长速度平均超过美国通货膨胀5%。同期,大学学费每年平均以超过通货膨胀的3%增长。美国四年制私立大学平均68%的学生利用学生贷款;公立学校的这一比例大体在60%。这样多学生负债读书,致使毕业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无法归还贷款。

 学生款的不断增加,不仅仅是因年增和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为贷款管理上的松。学生款主要是来自邦政府。去年这类贷款,邦政府占了数的93%。学生贷款容易拿到。基本上不需要抵押、不需要最低个人信用等的要求、常常不需要父母会、也不考虑该学生所学专业将来的收入潜力和款能力。就造成了学生在校期赖贷款,却少考虑毕业后的力和就前景。例如,联邦对本科生贷款最高可达到$57,500,却不考虑这些学生毕业后年薪$25,000还是$100,0000

贷款的管理不到位和数量的不断增长,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学生贷款泡沫,使违约案例不断增加。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贷款,后续三年(2009, 2010, 20110)进入还款期的话,学生贷款的违约率达到了13.4%。一些商业贷款机构的学生贷款违约率更高,有的高达22.7%。实际违约率可能还要高,因为学生贷款如果遇到支付上的困难,那些要求暂缓或推迟还款的学生往往还不计算在违约之内。

 相对于获取学生贷款的宽松,还款条件还是要求很严的。这无形当中加剧了学生的困难。学生贷款是不能勾销的。即使学生宣布了个人破产,其学生贷款却仍然有效。如果学生不能偿还其贷款,学生的信用评级会降低,进而获取房屋、汽车等贷款的成本还要提高。有些情况下,学生贷款违约会招致冻结联邦退税。有些学校也会以还款作为学生获取在校分数等纪录的先决条件。目前90%的学生贷款与家长会签,但经济环境恶化以后,家长的经济状况也变得很艰难。即使学生和其家长都宣布了个人破产,取消其学生贷款的程序也十分复杂,要由破产法庭的法官来定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底,次贷违约率是14.4%。而今天学生贷款的违约率已接近这个水平,达到了13.4%。前面已经讲过,实际违约率可能比这个数字要高。与次贷相比唯一的显著不同是:学生贷款主要来源美国政府,而不是像次贷那样依赖资本市场上的债券化。也就是说,违约的规模和问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不太容易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即便按照当前的违约率推算,其问题贷款也已经超过了$1300亿.

实际上,美国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究其根源是学费的不断上涨,让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重视子女教育的结果,又使学生及其父母不息背债去让孩子享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同时,学校为了增强竞争力又不得不花大价钱去聘请教师和管理人员。即便是学校得到捐助减少、学校自有资金投资回报率下降的情况下,天价校长、系主任或教授却不断出现。学生贷款会不会是下一个泡沫?这种模式还能撑多久?值得打假关注。

完稿日期:2013年3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