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拍摄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
图/文 穿山甲1268
(2008年3月26日)
图1
今天是以国航为代表的各大航空公司正式入住3号航站楼的日子,我特意挑选今天把两年前拍摄的T3航站楼施工现场的照片,首次公开发表在我的博客上,纪念这个有意义的一天.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为见证了北京为2008奥运会服务的三大工程的建设过程而感到光荣,更为自己用镜头真实记录了三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精彩瞬间而感到自豪。2005年,走近鸟巢;2005年,国家大剧院内部结构揭秘;2006年,T3航站楼。

拍摄时间:2006年4月8日
拍摄地点: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建设工地
2004年3月28日,四年前的春天,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配套项目,首都机场扩建工程3号航站楼正式开工;
2006年4月8日,两年前的春天,我幸运地进入已经开工两年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施工工地,驾车边走边拍,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拍摄了一些T3的施工情况;这些当时看上去还有些半成品味道的建筑群,今天已经变成了空前规模的航空港、航空城;
2008年的2月29日,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首都机场T3航站楼投入运行;
2008年3月26日,以国航为首的二十多家航空公司正式进入T3航站楼,完成空前的转场。
近一段时间随着T3投入运行,杂志媒体上越来越多地刊出了航站楼的照片,T3的热度越来越高,吸引了无数人地眼球,看着今天壮观大器的航站楼的照片,你能想象出两年前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吗?
2006年的春天,一个刮着大风的下午,我在T3航站楼参加工程建设的一个朋友的帮助下,驾车进入T3工地,在诺大的工地上走走停停,拍摄了一些建设中的鲜为人知的机场情况。那时看不出现在传说中“龙”的模样,也无法想见现在候机大厅的宏伟和壮观,我那时很茫然地站在工地上,甚至每个建筑的名字和功能都没有搞清楚,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大!大得可怕,大得让我恐惧。我开着越野车在工地上边走边拍近两个小时,还没有都转到。
T3航站楼是2004年3月28日开工建设的首都机场扩建工程,是首都机场自1959年建成以来的又一次重大的改扩建工程,也是为适应国际航空业的激烈竞争和满足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据说这次改扩建工程创了世界范围内机场一次性建设规模之最。扩建工程新建第三条跑道,长3800米,可满足A380飞机起降;新建3号航站楼,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新建停车楼及交通中心,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还有各种配套设施。到2015年,首都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7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0万吨、飞机起降60万架次。工程总投资约270亿元。从2004年3月28日开工到2007年12月28日基本建成验收,只用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这个建设速度可能在世界上都是最快的。
T3航站楼工程可以看成为“龙吐碧珠”、“龙身”、“龙脊”、“龙鳞”、“龙须”五部分。
图1
龙吐碧珠——指的是旅客进出的“集散地”,即GTC(交通中心),俗称停车楼。这一次扩建的停车楼面积为34万平方米,拥有7000个停车位。两年前我们看到的只有裸露的密密麻麻的钢结构。
图2
据工程指挥讲,高峰的时候在现场同时施工的民工达到5万人,打桩基2万余根,浇筑混凝土180万立方米,用钢筋50万吨,铺设电缆5000余公里,建成电梯步道4.8公里,屋顶网架面积33.6万平方米,用钢1.9万吨。
图3
3号航站楼南北向长2900米,宽790米,建筑高度45米,由T3C、T3D和
T3E三部分组成。T3C位于最南部,是三号航站楼的主体,主要用于国内国际乘机手续办理、国内出发及国内国际行李提取;T3D国际候机指廊位,暂用于奥运及残奥会期间包机保障;T3E位于最北部,用于国际出发和到达。
图4
龙身——是扩建工程的主体。作为“龙身”的3号航站楼建筑面积42.8万平方米,南北向长2900米,宽790米,建筑高度45米,由T3C主楼、T3D国际候机指廊、T3E国际候机指廊组成。两个对称的“人”字形航站楼T3C(国内区)和T3E(国际区)在南北方向遥相呼应,中间由红色钢结构的T3D航站楼相连接。
交通中心GTC是旅客进出航站楼的“集散地”,是三号航站楼的交通枢纽。GTC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GTC设有连接航站楼与市区的机场快轨站台,地下两层有6700多个停车位,是机场第二高速、机场快轨、航站楼间联络道的交汇点。
【插入附图】:上图所示照片建成后的效果图
图5
立体的T3航站楼GTC。
图6
工地一角。
图7
龙鳞——是屋顶上正三角形的天窗,从远处看,犹如巨龙身上的鳞片。它们还是可以自然采光的“龙鳞”天窗,这也是国内机场首次运用这样的技术。
航站楼天花板上有155个采光天窗,能让阳光洒向大厅的每个角落。在设计上选定了Naco-Foster-Arup公司提交的建筑方案,由世界著名设计大师诺曼·福斯特设计。造型的寓意是一条龙,正立面宽780米,气势宏伟,大气磅礴 。设计者把屋顶设计为金黄色,意思是让人想起紫禁城宫殿,但是遗憾的是,建造屋顶的材料虽然有些像琉璃瓦,但它却没有琉璃瓦那层闪闪发光的釉,所以对于天空主要以灰色为主的北京来说,屋顶并没有预想的那样漂亮。但是长长的、缓缓起伏绵延不断的屋顶造型,给人以非常优美的感觉。
图8
龙脊——指的是主楼双曲穹拱形屋顶,这也是整个T3工程中最为壮观的地方。这里的钢网架由红、橙、橘红、黄色等12种色彩起伏渐变而成,如同彩色云霞托起腾飞的巨龙。
图9
双层多功能登机桥的应用在国内尚属首次。83座登机桥固定端供进出港共用,其中有18座组合登机桥可同时服务于2架飞机。双层多功能登机桥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实现进港航班旅客和出港航班旅客的不混流,进出港旅客各自在登机桥内实现楼层的转换。
图10
图11
龙须——意味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设计师巧妙利用了本次扩建工程中同步配套投资建设的进场交通工程,把它们拟态成了“龙须”,包括三条高速公路、一条轻轨和一条地方路改造。
图12
3号航站楼楼前道路宽敞,方向清晰,围绕机场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李天高速路连接两条进场高速公路,新建第二高速路直通3号航站楼,轨道交通从东直门直通T2和T3的地面交通中心,北线高速路通至机场北面的货运区,将使旅客更加方便快捷的出入机场。
图13
T3开车转了一圈也要花些时间,感觉真的太大了,据说有17个足球场的大小,其实欣赏和体验一下那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建造物,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尺度,比如紫禁城宫殿、颐和园和当年辉煌无比的圆明园,都属于那种世界上超尺度的巨大景观。
图14
临行前我们把车开到飞机下面与庞然大物合影,机场竣工后我的驴车肯定是无法进入T3了,但我一定会找机会再拍摄一些竣工后的机场的照片。
让我们记住那些为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
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最后我要感谢全程陪同我参观的小金鱼MM和同行的皮皮虾,谢谢你们!
本文属于【图说北京2008奥运工程】系列,欢迎点击浏览本系列下列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