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奥运】走近鸟巢(1)两年前的鸟巢

(2008-02-15 18:57:14)
标签:

视觉图片

图说北京

2008奥运场馆

国家主体育馆

鸟巢

穿山甲1268

旅游

分类: 北京故事
拍摄时间:2005年11月14日
拍摄地点:亚运村某大厦25层
拍摄器材:尼康D70,AF80-200/2.8D镜头
点击可以观赏大图
【北京奥运】走近鸟巢(1)两年前的鸟巢
  北京已经进入了2008奥运之年,世人瞩目的2008北京奥运会国家主体育馆鸟巢也已经落成,每每开车路过北四环我都要多看看她,因为3年前就看着她圈地、打桩、出正负零,钢结构......,所以对她很有感情。除了2005年拍摄的鸟巢混凝土主体结构封顶的照片以外,2008年的春节我又拍了一些照片,整理成鸟巢的系列图片,包括搭建鸟巢鸟巢几何和鸟巢夜色三部分,今天这些图片都是两年前拍摄的鸟巢混凝土主体结构封顶时的照片。
 以鸟巢为代表的奥运场馆的选址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北京是一个有三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古都,所以政府在规划奥运场馆的时候,基本的调子就是要考虑到这样一个历史人文特点,把场馆选址与北京浓厚的文化气息结合起来。因此,奥林匹克公园就规划在最具有文化特色的北京旧城中轴线北端。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长7.8公里,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南北延伸,贯穿城市。中轴线上的建筑和空间严格对称,产生了起伏的城市轮廓线。随着城市的发展,中轴线不断向南北延伸,到达其北端,形成城市空间的高潮———“奥林匹克公园”为中轴“收头”,由双塔作为顶点顶住。所以单说选址就充满了浓浓的京味文化。
【北京奥运】走近鸟巢(1)两年前的鸟巢
 
  在“鸟巢”的西面有一座娘娘庙很显眼,最初的建筑设计方案中,这座明代娘娘庙是不存在的。“鸟巢”选址四周的建筑将被全部搬迁,取而代之的均为现代化建筑,娘娘庙自然也就处在了搬迁之列。奥运会虽然是充满时尚与现代气息的竞技运动,但其精神与起源仍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扬。在对“鸟巢”方案的审核中,专家组最终决定保留这座具有文物价值的明朝娘娘庙,因为要确保文物建筑原地保护,“鸟巢”在设计原址的基础上被迫向北移了100米开工建设。为了不影响“鸟巢”的外观视觉效果,北京文物局对娘娘庙进行了修缮、保护。人们后来发现,经过修缮的娘娘庙反倒成了“鸟巢”周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京奥运】走近鸟巢(1)两年前的鸟巢
 
鸟巢工程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地上高度69.21米,整个建筑造型呈椭圆的马鞍形。此次完工的混凝土结构主体分地下一层,地上七层,三层碗状斜看台可容纳观众9.1万人 
【北京奥运】走近鸟巢(1)两年前的鸟巢
 
这是鸟巢国家体育场四层施工时的情况。【北京奥运】走近鸟巢(1)两年前的鸟巢
 
  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了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鸟巢名列其中,文章介绍“鸟巢”时写道,为让北京奥运会主会场这个有着91000个座位的、可能是至今最大的环保型体育场获得自然通风,建筑师从自然中获得了灵感,独创了一个未完全密封,但同样能为观众和运动员遮风挡雨的外壳。体育场的外观犹如一个由枝条编织而成的鸟巢;而其内部,从休息室到饭店,每一个分开的空间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从而使自然空气的流通成为可能
【北京奥运】走近鸟巢(1)两年前的鸟巢
 
【北京奥运】走近鸟巢(1)两年前的鸟巢
 
【北京奥运】走近鸟巢(1)两年前的鸟巢
 
【北京奥运】走近鸟巢(1)两年前的鸟巢
 
鸟巢”备忘录

  1、“鸟巢”将于今年3月底正式完工,而4月18日举行的“好运北京”2008年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将是它的首演。5月22日开始的“好运北京”2008中国田径公开赛,“鸟巢”将以奥运标准全面对媒体和观众开放,普通民众将有机会一睹“鸟巢”风采。

  2、根据原先的设计,“鸟巢”应有8万个固定座位,以及2万个临时座位,不过现在建成的“鸟巢”临时座位只有1.1万个,这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以目前“鸟巢”每层的独立疏散系统来看,9.1万名观众应该能在8分钟内全部安全疏散。

  3、“鸟巢”是钢结构建筑,因此它的防锈能力颇受关注。目前,“鸟巢”表面已经涂上了5层防锈漆,这种漆具有防腐、防潮、防火的功能,有25年的寿命。

  4、节能是绿色奥运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鸟巢”也很有特点,“鸟巢”采用了低损耗的产品,节能型的光源,还采用了一些自动控制系统,有助于系统节能运行。

 

敬请留意:

        走近鸟巢(2)鸟巢几何

        走近鸟巢(3)鸟巢夜色

 

相关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