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为孩子付出是很可笑的事吗?

(2008-10-28 10:43:29)
标签:

母爱

母亲

母教

全职母亲

付出

育儿

发现有的人很爱在一定程度上议论那些为孩子付出太多的母亲,想当然地认为人家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是极其可悲的,更有恶语者还提醒人家小心自己老公去偷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什么发达国家会有长达几年的育儿假呢?我想这一定自有其道理。

 

最近,我在和一个我新接触的圈子里看到一件事,当时几个人在聊天,有位女士说,有次她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大概是吃完饭后,其中一位急着回家照顾自己的孩子,她说,他们都无语了。当时我也无语了,人家回去照顾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值得无语的啊?照顾自己的孩子难道是很可笑的事吗?我们是在倡导妇女解放,但好象没有人倡导解放后就不用带孩子了吧。有些人自己对孩子不够负责却对人家用心带孩子的母亲颇有微词说三道四,真是可笑极了。所以,母教倡导者王东华才说,什么时候社会上注重母教了,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进步。我想,我们的距离还很远。因为有很多人,还停留在对母爱说三道四的层次上。

 

母亲的工作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工作,也是这个社会最为崇高的工作,更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 王东华提醒母亲,走出家庭,回归母性,每一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母亲,都会在今后的岁月里获得社会和孩子给予的丰厚的爱的利息。

 

在我有女儿的时候,我并没有看过这方面的书,我本能地爱我的女儿,愿意为她不求回报地付出。其实,我也是顶了不小的压力的,来自家庭内部的和单位上朋友的,都有,大家觉得我为孩子付出太多了,以至于自己都累老了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我有些比较好的年长的同事也跟我讲,孩子三岁后你就越来越年轻了,因为孩子入托了不用太操心了。相对于前者,我更喜欢后面的话。我不认为我没有自己的生活,我现在自己的生活就是跟女儿一起好好过,跟随着她的成长而成长。我内心里对女儿承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她6岁前,尤其是3岁前我都会不惜放弃一切地陪伴她,她的健康成长就是我的幸福!

 

我经常遇到一些特别乖巧的孩子,我了解到,每一位乖巧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肯奉献的母亲,我认识的母亲中有几个已经基本上终生不可能就业了,因为习惯了家里的生活,有的生了一胎又生二胎,还正忙着呢。博客里的小猪和小丫的妈妈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好象有了孩子后一直没有上班,但我看到她生活也很滋润,似乎没什么值得同情和好笑的地方。我想,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已,快乐与否是个人内心的感受,不是别人主观上臆断的结果。

 

不好意思,我还是得写写我的女儿。我带她出门是件很骄傲的事,不时地遇到别人来讨经,一些大点儿孩子的母亲讲到自己孩子不乖的地方时都在怪自己小时候没太带孩子。其实我不希望是这样的,但是,确实是,女儿在孩子堆中很容易被发现,别人说她看上去就比较懂事,稍一接触对方就会发现女儿表达能力强,而且很讲道理,女儿身上的东西是别人看得到的,但是,这些东西未必全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女儿在发音方面,在她两岁前,中文和英文就没有丝毫的障碍了,没有哪个音不会发,重庆话简短的她也能准确地说出来,这些不是天生的,我从她两三个月开始注重她的发音,学说话时,也就是五六个月到1岁多的时间里,我跟她对口型,教她正确发音。女儿现在的比较标准的发音就是我当初付出的结果,这是时间和耐心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别人讲我女儿的时候,我看到的只有羡慕,没有其他的成份,没有谁觉得我这样很可悲很可笑。

 

我们国家有句老话,好象是说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可见我们的老祖宗还是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的,甚至认为生孩子没什么大不了的,反倒养孩子的人才是更值得尊敬的。所以我们才会听到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我相信,我们认真带过孩子的母亲,如果孩子已经到了两三岁这样的大小,大家应该有所感觉,孩子身上的很多东西会让你看到他未来的模样,尤其是性格和习惯方面的,我们能感觉到这些品质已经形成了,如果是不好的一面,改起来已经非常困难了——这也就是我关注孩子早年成长经历的原因所在。我经常接触的几位母亲,都在羡慕我现在已经基本上脱手了,羡慕我越来越轻松了。其中有位母亲我们关系很要好,她在孩子八个月时自己出去工作,把孩子交给母亲带,他的孩子跟三月差不多一样大小,如今仍离不开半步,只要不在视之内就找,而且孩子在专注力方面非常差。现在她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了,辞职在家专门带孩子,但形成的东西改起来何其困难!我有个律师朋友,她跟我讲她在女儿小时也付出很多,但现在轻松了,她说的一句“越大越轻松”至今犹言在耳。

 

生了孩子就应该尽可能地负责到底,不然生孩子干什么呢?当然,要先保证自己的生存,在基本生活保证的前提下,我认为就应该多陪伴孩子成长,当孩子三岁入托后,我们再逐渐放开孩子的小手去做自己的事。我们中华民族有个我认为最优秀的传统,那就是非常关注自己的家庭生活,把儿孙满堂视为天伦之乐。据统计,中国人消费上最大的支出就是房子和孩子的教育支出,由此也可以说明我们是肯为孩子付出的。我们辛辛苦苦地挣钱就是为了养孩子(有孩子后我们很习惯这样说),但孩子可不这样认为,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倾情陪伴,孩子们不在意物质生活的好差,孩子们最本质,他们最在意他们的精神生活。

 

今生今世,我能有个孩子让我为其付出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事,我也一直坚信,这世界上最能体现“付出就有回报”的就是养儿育女。尽管我很累,但是我的快乐是任何快乐都无法相比的。女儿带给了我更广阔的天地,她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个世界有多宽有多广有多美好。孩子带给我们的幸福只有一点一滴付出的人才能一点一滴地感觉得到,我享受这种累着的幸福!

 

 相关博文:

爱孩子就一定得全职吗?

生养孩子是对女人的考验

亲情缺失带来的不止是教育问题

有感于<母爱是孩子的天和地>

专职母亲缘何进了精神病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临终前的嘱托
后一篇:琐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