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生育养育孩子女人考验育儿 |
我才怀上女儿时,早孕反应相当强烈,当时整天饿得前胸贴后背的,尤其是饿得胃疼,其实饿了就吃呗——这道理平时看来再简单不过,最弱智的人也懂啊,可是对于一个孕妇来说就很难了,当时尽管饿成那样,可我一见到吃的东西就吐,我终日蜷缩在沙发上哭泣,按说对于我这个期待多年孩子的女人来说怀孕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可虽然理智上知道,但内心里却高兴不起来,我一直认为是激素水平改变的原因。当时我痛苦得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有一天我哭着对老公说我不要了,我去做流产,因为当时我真的感觉自己要活不下去了。老公当时把手抬起来,然后准备打我的手又放下了,他一定是觉得我太不懂事了,他告诉我看到我难受他内心跟我一样难受,可我坚持认为他再难受也不能和我相比,我的痛苦来自于身心两个方面,他只是看到我痛苦而已,其实他内心高兴得很呢,因为他终于有了自己期盼多年的骨肉。
我大概怀到5个月时才能吃得下东西,心情刚好些就开始保胎,当时就是不能动,一动就宫缩频繁。我终日紧张着,经常半夜三更起床打的看急诊,在孩子顺利出来前,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我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身系两条命,同时身系着家庭和老公也包括自己的幸福,这种责任是巨大得再也不能巨大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我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责任比这个责任更巨大!老公对我的关心时刻跟随左右,但工业有时竟会猜忌,他对我的爱和关心全是因为我腹中的生命而不是因为我本人。当腹中的女儿36周6天时,又一次半夜进急诊室,当医生让我手术时,我因为没有心理准备而哭了,真的,当时的无奈无法想象,尤其是更不敢想象几个小时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我无数次噩梦孩子又胎死腹中,我盼了近一年的结果,当结果即将出来时,就在即将出来的几个小时前,我内心无比地惧怕,就象那句诗“近乡情更怯”,是的,就是这种心情。当我躺在手术台上,腹中的小东西还在动来动去,我怯怯地问医生:“动刀时会不会把刚好蹬过来的孩子的腿割到?或者是其他器官?”医生笑了,可是我真担心,因为那家伙一点儿也不老实。我打麻药非常不顺利,打了一个多小时,以致后来我哭着求他们。手术时只有拉孩子和胎盘时是胀痛,之后就跟没有用过麻药一样疼得我死去活来,我无数次地晕过去又被喊回来,当孩子出来时我其实就被折腾得没有力气了,那时我担心孩子会不哭,我怕啊,不哭的孩子是活不成的。还好,提前这么久出生的孩子还是会哭的,只是护士打一下她才哭一声,不过我心想,我终于可以放心地去睡了,因为我实在撑不下去了。但他们仍旧一次又一次地喊醒我,告诉我不能睡。我的手术前后持续了4个小时,第二天我一直醒不过来,但又大概什么都知道,我是太累了!
我没太跟老公讲过我手术时的不顺,如果我跟他讲他还是会说他跟我一样痛,可事实上他好好的站在门口等孩子出现啊,他哪里疼啊?尤其是孩子的命在我的身上,我的责任他是无法替代的。在孩子顺利出生前,我经常绝望地想,如果此生我真的不能生下一个孩子,可能也只是我没有孩子,因为老公可以跟我离婚然后跟别人再婚再生——我这样想很残忍,不该对自己深爱也爱自己的人如此猜忌,可是谁又能否认这不能成为事实呢?有时,生活本身就是残忍的,该自己承受的都得承受,是没有人可以代替的。
孩子出生后我经常哭,一是因为老公对孩子的关注超过了对我;二是望着襁褓中的小东西我发愁——当时三月吐奶我都处理不好,当时她鼻子里有鼻屎影响了呼吸我还误认为是感冒了,当时她一会儿要吃一会儿又拉,根本就忙不过来,还有当时我挺受不了随时处理她的大便的。说心里话,我嫌弃过她。所以她一拉我就假装睡觉,妈妈就得来处理。总之,我认为等孩子长大的过程太漫长,漫长得超过了我的接受能力。尤其是我是大龄母亲,想到我50岁时孩子还只十几岁我还得照顾她心中就很失落。
产妇的心理跟孕妇的一样奇怪,当坐完月子后,女儿逐渐长大,我也不象在月子里那样茫然,我也慢慢地由喜欢她而不嫌弃她的大便。现在女儿已近22个月了,我不再嫌她长得太慢,相反地,我总是希望她成长的步伐迈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好让我尽可能地多享受一下她成长中带给我的惊喜。
虽说带孩子的过程有享不尽的天伦之乐,但同时伴随的各种压力也绝不小于这快乐。带孩子的家庭很少没有矛盾,也许是多年的还算顺利的婆媳关系因为孩子的到来都会受到不可想象的破坏,甚至母女之间也一样会在孩子成长中遇到无数次的意见分歧,彼此虽坚持,但最终总有人得放弃自己固守的观点。现在的年轻母亲一心想科学育儿,而老人们却固守着自己的传统育儿方法,她们也的确不无道理:因为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就是她带大的啊,不也长得好好的嘛,甚至颇有成就!在这个“斗争”的过程中,有不占少数的母亲“输”了,因为她们由于不得不上班而不能亲自带孩子,麻烦别人带孩子还不听别人的话,这多少有点大逆不道。所以母亲们违心地没有坚持自己的育儿观。所以在母亲明明知道孩子应该自己吃饭却由老人喂时她们也只有忍耐;在母亲明明知道孩子应该讲普通话时,而她们的孩子跟保姆学着一口方言时她们也得无奈地接受;在孩子摔倒时母亲明明知道是孩子没走好老人却蹲下来打地时母亲也只有无奈地看着;她们明明知道孩子应该少穿点才更科学可是也只能任由老人总是给孩子穿着厚厚的衣服。。。。。。。这些母亲内心里是痛苦的,也是无奈的,我经常听到一些朋友说真想做全职妈妈,真想陪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可是,生存是第一位的,她们也想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毕竟,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金钱的堆积,小时吃奶粉买玩具买衣服,大了入托入学以及特长的学习哪样需要的钱都不是小数目。所以,妈妈们身在上班心在家里的孩子身上,下了班她们匆匆往家赶,为的是能尽量多陪孩子玩一会儿。我认为,社会上最累的一群人就是我们这些初为人母的女人!
我一向很坚持自己的育儿观,但孩子成长中我也一直与我身边的人抗争。我给女儿买一两百元一听的奶粉当初母亲是反对的,说我小时没吃这么贵的不也上了大学;我给女儿添加辅食时妈妈也认为孩子长得好好的不该加其他的;女儿生病时妈妈和老公拼了命跟我“斗”,非要把孩子弄到医院去住;我带女儿游泳时妈妈也是豁出来反对,说孩子吊在水里太可怜。。。。。。所幸是自己亲妈,虽然有时我也考虑妈妈的感受,但大多时候,我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虽然暂时“得罪”了母亲,但是最终她看着可爱的三月都可以不跟我计较。妈妈帮我把女儿带到1岁多离开的,之后请保姆帮忙,保姆的意见也经常与我相左,我也顾忌她的感爱,但基本上,也都是按照我的意见在带三月。所以说,在这点上我还是比较幸运,能把自己的教育、性格培养、智力开发等方面的观点实际应用到女儿身上,并且效果不错。其实,有很多的母亲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带自己的孩子,我非常同情她们,所以我有个观点,那就是在年龄稍大、经济状况稍好时再要孩子,这样自己可以做专职母亲,或者请人帮忙,让婆婆不开心会影响家庭氛围,但如果是自己花钱请的人就应该是听自己的,当然,请人也并非易事。
孩子在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们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估计大多会跟我一样不停地与周围的人进行“斗争”。三月1岁5个月之前是妈妈帮我带的,这期间我除了经常要说服我妈按我的意思带女儿外,还要“监督”我爸爸,因为我爸爸是个生活习惯比较差的人,他喜欢吸烟,家里经常被他弄得乌烟瘴气的,这对孩子的身体很不好,所以每次发现我都要制止他——这就让他很不愉快。除此之外,爸爸还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说话爱带脏字,张口就那几句脏话,我小时候就不喜欢爸爸这些毛病,没想到到头来我女儿也得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为此我经常会很心烦,爸爸的习惯是改不了的,他说了一辈子了,我也只有听到一次说一次,有一次爸爸被我的阻止气得脸色铁青,我也气急败坏,我直接告诉他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跟我一样在你的骂声中长大,爸爸为此气得几天不说话。也许我这样做对父亲来说过分了点,可是我心里真这么想的,我只是想给自己的女儿提供一个相对纯洁的成长环境,这对一个母亲来说这样的要求未必很过份吗?!后来因为弟弟家生了小孩,爸爸妈妈就到弟弟那边去了,我因此请了保姆,保姆来时我又得“监督”保姆,记得她才来不久,有次三月提非分要求我没同意三月就哭了,保姆走过来抱起三月就做打我的动作,并说:“三月不哭,打妈妈,打妈妈,去喊爸爸打妈妈。”诸如类似的事很多,我又得一一纠正保姆,告诉她这样说话是不对的。她对孩子教育上的很多事情的理解不可能达到我这样的高度,所以我也只有多多注意,尽量减少不利因素对女儿的影响。现在我们经常到爸爸妈妈那儿去玩,每次去我都觉得自己特别忙,因为妈妈住在妹妹家,妹妹的孩子非常喜欢吃零食,糖、膨化食品、可乐等时不时地会在眼前出现,我非常反对这些东西进入女儿的眼睛里,尤其是在临吃饭前。所以每次去都到处盯着看,妹妹的孩子还总是忘记我的嘱托——时不时地拿出零食请三月。爸爸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三月看到电视里引人入胜的画面哪里还吃得进去饭,所以每次去那儿时我都觉得自己两只眼睛跟贼似的。哎,当妈妈累啊!
老公常年不在家,其实他在家也帮不上什么忙,在育儿这一“领域”里,母亲占有绝对的优势,父亲能够用心关注孩子的成长、陪孩子一起玩游戏就算是表现得很不错了(当然,我不否认有些父亲做得非常出色,甚至还有专职父亲)。而母亲就不一样,吃喝拉撒和教育都离不开母亲的智慧,所以经常听说“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就没听说过“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尽管三月已经近22个月了,在过去的600多天里,没有一哪天我没有关注过她大便的时间心及大便我形状和颜色的,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孩子从4月起添加辅食至今,没有哪一天不是精心准备她的一日三餐的,还有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语言能力、大动作、精细动作、感统训练、人际关系、习惯养成、智力开发等,没有哪一样我不是精心思考过的,女儿光碟片都有近200张,女儿自己的故事书、英语书、三字经、唐诗等加起来也有百八十本了,我的育儿书也是古今中外的都有。我相信很多母亲会象我一样这样带孩子,但很少有父亲会有时间有精力有耐心为孩子付出这么多或思考这么多。
其实,抛开职业等原因,就从心理距离上来讲,由于孩子出生前与母亲是一体的,这种关系在出生后仍继续延续着。如果母亲在孩子出生后仍能有较多的时间倍伴孩子的左右,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孩子对母亲的需要从某个角度来说,是远远高于对父亲的需要的。孩子由于感情上更依赖于母亲,所以也更容易接受母亲的教育。同时,母亲由于女性的天生的耐心、细心、爱心、责任感等更容易使其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说: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她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人类社会最大的剥削是对母亲劳动的剥削,母亲要像服兵役一样服三年“母役”。一个合格的母亲是女性成材的一种特殊形式。他还说: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母亲是雌蕊、是土地、是先天、是内因,而父亲则只能在此基础上再同母亲及其他因素一起构成后天,构成外因!只要母亲稍有闪失,对孩子的损害与打击都将是毁灭性的!
所以,从准备怀孕到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再到抚养孩子成人,整个过程是对女人,也就是母亲的锻炼,更是对母亲的考验。母亲经历生死考验生下孩子,然后再付出毕生的精力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可以说,一个母亲的青春就是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中慢慢地消逝了。如果孩子身心健康、能自食其力、甚至功成名就,这就是母亲的骄傲,如果孩子不争气,乃至郎当入狱,最深感耻辱的也必将是母亲。我相信,一个深爱孩子的母亲,如果能做到用心发现自己的孩子、培养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最需要自己时永远陪伴左右,那么她的孩子一定是个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也相信,一个有责任感的母亲,最终会把她对孩子的爱和不断地牵挂带进坟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