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顿地产,刻不容缓

(2006-09-13 08:21:13)

地产整顿,刻不容缓!

“前言个案”:

2006年7月6日,站在被告席上的邹庆泰然自若。进入法庭时,他微笑着向旁听席上的亲属打了声招呼;离开时,微笑仍挂在脸上。邹是华运达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下称华运达)的董事长。此前其人、其公司均名不见经传,却一度是在北京房地产界和银行界呼风唤雨的人物;旗下在北京、上海持有26个黄金地段的房地产项目权益。如果不是被推上被告席,邹庆或许至今仍是银行的宠儿。邹此次被控以“诈骗罪”之时,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开工13年的森豪公寓项目依旧烂尾。

检察机关指控,邹庆在开发森豪项目之时,以257份虚假的个人资料,从中国银行非法获取个人住房贷款7.5亿元巨款。然而,这只是邹庆漫长的贷款链条上的一环。中行之外,华运达公司还欠原北京城市合作银行贷款本金8.9亿元,欠建设银行贷款本金1.5亿元,另涉至少两笔金额总计580万美元以上的湖北中行信用证贷款。上述贷款本息合计,总额至少在20亿元以上。 


   “普遍现象”:

近来接踵曝光的多起房地产贷款案件,从上海的“姚康达”案和“曲沪平”案,到北京的同泰房地产公司和森豪国际公寓项目案(参见“近年国内地产贷款弊案”),与森豪案脉络不无相似之处。邹庆将此道发挥到登峰造极,一手制造“烂尾楼-虚高房价-假按揭”模式,还食髓知味,试图将此模式循环运作。森豪公寓项目的来龙去脉,暴露了房地产金融黑幕中最黑暗的一幕。恐怕这种现象不是几个项目或者几个公司的偶然,背后或许还有很多。


   “本质透露”:

无一例外的,这些案例显示以下四个共同点:


第一、此类个案的真实背景是银行与企业的共谋;


第二、银行与企业至少在短期内具有利益上的一致性:对企业而言,贷款意味着生命线,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言;就银行而言,房价如果被炒高,则必然意味着抵押品价值的提高,贷款风险就会减少或者不计;


第三、企业操纵房价的前提是银行信贷资金进场,房地产价格只有在大量银行贷款的注入下,才可能制造房产销售火爆和稀缺的假象;一则可以进一步提价销售以套利,二则可以依靠所谓更高市价的房产价值评估,以进一步套取银行贷款实现资金和地产滚动发展。

 
第四、银企合作的“严密性”和荒唐性,让人对银行的业务流程产生怀疑,这样的金融信誉,国家岂能靠得住。国家的金融政策对他们而言,无所谓,可悲!所以,金钱背后的道德底线显得尤为重要!

忠言警告:

在银企共谋和企业依赖银行贷款实现房价操纵的格局下,房地产价格上涨因“银行-企业利益同盟”的存在而几乎不可能被遏制,否则必然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大幅度积累。但是,值得警醒的是,此类行为无非是当年证券市场上券商假借个人名义或向银行借贷自营坐庄的翻版。在“没有不会破裂的泡沫”铁律下,企业的毁灭和市场的萎缩仅仅是时间问题;但与证券市场不同甚至更为严重的是,银行在房地产市场泥足深陷,将导致下一轮资产价格危机和银行危机。

话题总结: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坎坎坷坷,加上中国的房地产还在成长期,比起其他国家还有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地方政府和行业领袖任务应该以此为己任,遵纪守法,积极推动房地产的有序发展,这是老百姓希望看到的。总之,国家多次下发文件,地产市场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不仅让我们联想起煤炭行业、医药行业等等出现的问题,说明地方政府在能力、思想、执行、管理、控制等等存在问题,致使各行各业任其发展,经常是“亡羊补牢”的做法,让百姓感到地方政府有点不理解的滋味。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结束我们的话题: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来,调整供应结构,制订落实好金融信贷、土地供应、做好物价控制体系、落实责任目标管理、提高诚信服务、安全制度落实扎实、社会质量有所保障、百姓权利得到维护、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等等,工作太多了,地方政府再引不起重视,恐怕问题还严重!

整顿地产,刻不容缓!

(声明:本文部分资料摘自2006年09月12日,特别鸣谢《财经》杂志。若有不妥请告知,马上更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