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了个好“人才”
(2012-03-10 23:10:57)
标签:
人才学校河北威县课改向上感动参观教育 |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
从1996年的17名学生,到今天的3400多名学生;从最初的招生都成问题,到今天几乎每天都有各地教育人来校参观,至今已有10万人次的参观学习,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人才学校,用16年时间,完成了美丽的嬗变。这种嬗变,让今天依然简陋的民办农村学校,生发出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了和教育的活力,让许多参观者,感叹不已:你们学校的学生学习激情为什么那么高啊……
早在2009年,我与人才学校校长耿华武在北京的一次教育大会上有过短暂的交流。今天,经历了一夜的火车行程,大清早第一次奔赴人才学校。
那个距离邢台市近百公里的威县人才学校,藏在乡间,校门口最显眼的,是一块竖立起来的“人才学校”铭牌,走进校园,有青砖铺地,也有土地裸露,校舍皆简陋,桌椅多破旧——这是典型的没有经费投入的农村学校的样子——当然,作为民办学校,政府一般是不会在硬件建设上投资的,似乎这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也不是他们应该的义务。于是,这样的简陋和破旧,也就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因为办学者没有那么多的资金,用在校舍的建设上,他首先要考虑的似乎还是师资的问题。
深入调查了一下,学校教师150余名,其中,最高学历是河北省邢台师专毕业,这样的本科生不到学校师资的三分之一;其他大多是专科和高中毕业生——因为同时还有小学部分,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低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但是与每天来到学校听课学习的外来者相比,又显得实在寒酸——其不说当天来自北京通州二中的班主任们,他们所在的学校,恐怕最低学历也是本科;还有那些附近县市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这些公办学校的师资构成,仅以学历论,自然比之人才学校好出许多,但奇怪的是,这样低层次的师资队伍,却往往成为那些自命不凡的学校里教师们学习的榜样;这样简陋的学校里,不仅有来自附近十四五个区县的学生,更有县委副书记的孩子也在这样的学校就读,而每年升入高中的、中考成绩排名,都在整个邢台市名列榜首。
正如当天上午八年级(10)班正在学习的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样,陋校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其实,这些表象的东西,依然不是我们要关注的“人才”的“密码”,他们的“密码”,还在课堂!
曾经,借鉴严格的管理和行为习惯培养,让不名一文的小民办学校,发展成为当地一所有影响力的学校。但是,面对民办“收费”的义务教育,面对别的学校选剩下的生源质量,以及无法迅速提升的薄弱师资,“人才”发展的新动力在哪里?小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又在哪里?耿华武校长的危机感始终没有消除过,而寻找新的突围途径的探索,也一直没有停歇。他去杜郎口中学取经,去洋思中学求教,然后一点一滴的分析研究,最终,他下定决心:改革!
教学改革从课堂开始,他取杜郎口中学的“活”,借鉴洋思中学的“实”,结合学校师生实际,提出了“3331教学改革模式”。
那时候,他真是下了大决心,要改,初三、六年级毕业班就一起改。他说,“初三、六年级不参与改革,老师们会认为那是校长没有自信,校长都没有自信的改革,怎么可能有力度,成功自然也得打问号!所以,学校一旦决定改革,就要全改!”全改的决定背后,耿华武心里其实也在打鼓,这倒不是因为他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不自信,而是担心在毕业年级搞这样的大动静,影响最后的毕业冲刺,毕竟,民办学校的发展压力,要远远大于公办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旦下降,招生就成了大问题,学校发展也就出了大问题。而且,很多熟识耿华武的朋友和同行,也劝他:学校发展不错了,还这么折腾干什么?改不好就彻底砸了!但耿 华武又和老师们分析:与当地的公办学校相比,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质量,都差了一大截,皆有很大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课堂教学的现状!在学生学习和成长最重要的舞台上,大家的方法都一样,以这样薄弱的基础,如何对抗公办学校,如何能引领学生发展?“如果在各种差距面前,还不能在教育最重要的舞台上有所创新,何谈发展,何谈竞争?”
那么,只要方向是对的,变革行动就会有所收获!
这样坚决的决策,的确让人才学校的发展,迅速形成了统一的意志。步调一致的行动,让教学改革的动荡与反复,在最短时间的过渡。真正还权于学生的课堂,真正快乐的课堂学习,也并没有影响当年的中考成绩,这样的结果,自然更加坚定了人才学校校长和教师们改革的决心。
于是,学校又在改革中一年更比一年好,迅速成为当地甚至河北省的课改名校,校长耿华武也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地不同的讲台上和颁奖礼上。当然,人才学校用发展赢得了民办教育的尊严,逐渐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2011年,第一次获得了威县公开招考教师的分配指标,新进了20多位年轻的新教师。耿华武校长更是成为威县的教育功臣,邢台市的名校长和感动邢台人物……
在这所学校和耿华武的背后,还有许多故事值得挖掘,我们的深入交流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一直持续到夜里十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