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中看到《哈姆雷特》

有人说一千人看《哈姆雷特》,肯定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一万个人看了《红楼梦》,肯定就会有一万个大观园。大观园太大了,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不会一样的,其实《哈姆雷特》竟然与红楼有些许联系。
首先,两部剧里都有一个重要的女主角,而且都遭遇悲惨:贾宝玉的灵魂知己林黛玉泪尽而逝;哈姆雷特的另一半奥菲里娅,最后疯狂失足落水(不禁想到这和后人猜想的黛玉自沉竟然不谋而合),或者可以说,起码黛玉是“沉”于眼泪之中的,最后归宿也算是和水有关。由此一来,两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女儿们的最后归宿,竟然都在水中,甚至这奥菲里娅与红楼的另一个人物——金钏,都有惊人的相似:金钏在书上是明写跳井自杀,却被说成也许是失足落水;奥菲里娅在剧中明写是失足落水,谁又知道她不是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知道莎翁是否也知道女儿是水做的?奥菲里娅的死,也堪比寒塘渡鹤、冷月葬花,虽然没有中国式的诗意,却也有可以入画之凄美。电影《哈姆雷特》中,奥菲里娅的白裙子慢慢飘在水中,好像一朵百合诞生,也可算是西方为“葬花”的注解。如果黛玉当真是自沉的,那么大家不用遗憾看不到原文,莎翁已经替曹老白描了出来。只可惜奥菲里娅并没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反而“欲洁何曾洁”、“终陷泥污中”了,这也许是莎翁比老曹更少些理想主义,笔法也更为冷峻吧。
再看两剧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贾宝玉和哈姆雷特。贾宝玉比哈姆雷特小了一百多岁,一东一西,两座文艺巅峰,一个小说一个戏剧,看起来不沾边,不过并不妨碍两个人物产生的共鸣。两个人从表面看,简直是双胞胎,都是有些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尤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全无用处。贾宝玉虽然以疼爱女儿著称,只可惜面对金钏、晴雯、芳官、四儿一干人等,他只能一声叹息。哈姆雷特面对毒死父亲的叔父,尚犹豫不决,需要“生存”“死亡”的讨论半天还下不了决心复仇。因为曹老的红楼只有八十回,所以悲剧只是隐隐开始,悲剧感尚没有哈姆雷特那么强烈,所以在前八十回整体较为和缓的文风里,贾宝玉的软弱并不那么突兀,甚至颇受女儿欢迎。而哈姆雷处在一个真切险恶的环境中,竟然能如此优柔寡断,还“这是一个问题”“那是一个问题”,算什么男人?
其实两人都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两个人在各自的世界里都是孤立的,这才感到了两人的渺小,由这渺小才感到整个世界都压在两人身上,由不得他们不软弱。哈姆雷特父亲死了,母亲虽然还在,但是那么遥远,转眼从母亲变成了婶婶,叔父是杀父仇人;唯一的好友赫瑞修似乎并不理解自己,并不能做思想上的向导,指导哈姆雷特去选择生存或是死亡;心爱的姑娘奥菲里娅,却被父亲利用去试探哈姆雷特,甚至就是心爱的姑娘自己,哈姆雷特也不得不狠心抛弃,只能悲哀的说让姑娘去修道院里罢,躲开宫廷的奸诈;父死母嫁,其母甚至不能理解哈姆雷特的悲伤,说其婚礼之日如何还愁眉苦脸,所有和哈姆雷特有关系的人,几乎又都和他离的那么远。贾宝玉的母亲同样和他几乎是思想上的背道而驰,父亲影响甚微,也和死了差不多;祖母把他当成宝贝宠溺而已,下人们只可能巴结他,只有一个林黛玉,最后却又死了。所以宝玉自己也感到了这点,对黛玉说他和没有兄弟姐妹差不多,和黛玉一样都是孑然一身,所以宝玉时常提到孤魂野鬼,是对自己处境的潜意识里的悲哀。两人都没有精神支柱,其自身的精神则必不能长久存在。
这两个人的世界都是空荡荡的,只有他们一人有头脑,能思考着生死,这种孤独无法排解,自然深入骨髓。哈姆雷特自始自终都被剧中人说成是“疯”了,而宝玉的奇谈怪论也被书中人当成他疯疯癫癫、痴傻的证据。他们虽孤身一人,却是各自世界里的困兽,挣扎着而出不来。所以因为他们的软弱,他们保护不了任何人,反而他们的软弱,却像一把剑,能刺伤周围的人。奥菲利娅因为哈姆雷特而疯了,黛玉因为宝玉而逝,哈姆雷特间接杀死了自己的心上人,如果用曹老对宝玉的考语,也可算是“情毒”之至了。
哈姆雷特在墓前拿着骷髅的那段著名的感悟,则是太恰当不过的“好了歌”。他看着一个骷髅,感慨着生死轮回:“唉呀, 可怜的约利克, 赫兄啊, 我曾认得他!他是个风趣无限, 满腹想像力的家伙;他曾千百次的背我於他背上玩耍。现在回想起来, 那是多么的令人 心, 令人反胃。你的讥嘲、你的欢跃、你的歌声、你的能让整桌哄然之妙语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再看看甄士隐在家破人亡以后的好了歌解注,这哈姆雷特说的,可不就是西方版的“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最后哈姆雷特终于一步步完成了王子的复仇,试图从他的世界里冲出来。这同样可以是宝玉的结局,在宝玉家破人亡之后,经历过“茆椽蓬牖,瓦灶绳床”, 必然也变得坚强起来。然而,这就是用自己的玉身去撞击石头,哪怕成功,自己也会灰飞烟灭。哈姆雷特试了,于是在所有人死后,他亦悲惨的死去;宝玉周围人都入薄命司,想来也如哈剧一样全部死去了,结局一样悲壮,宝玉亦只好悬崖撒手。两个世界都被打破了,但是这世界被打破的同时,同时逝去的是他们自己,最终两剧结尾都归于虚无。这大概就是“悲天悯人”的最终结果,所以说杰出的文学都是共通的,虽然作者阅历完全不同,作品表达的东西却可以永恒。
精彩继续:
绽放在大观园中的玫瑰花
大观园中的钗黛之比 黛玉与湘云的矛盾
谁才是大观园中的真女子?
宝钗的冷艳美 《红楼梦》中的第三者
“抄检大观园”,到底给了谁一“耳光”? 在宝钗生日宴上的黛玉
元妃送礼物的良苦用心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金陵十二钗
元代皇帝为什么都没有陵墓?
林黛玉究竟是如何死的?
古代青楼的魅力究竟有多大?
元春究竟是如何死的?
袭人为何抗拒黛玉?
黛玉与湘云谁的生存处境更堪怜?
黛玉、宝钗的出身之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