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了解地震 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2008-05-12 15:32:45)
标签:

地震

自然现象

地质

地理学

it

分类: 科普新解

 

图文:四川都江堰市大量房屋垮塌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随着社会的进步,用科学的眼光来认识、分析、预防这种自然灾害,已成为现代人的科学武器。

 

当蓝光闪过之后,仅仅十几秒钟的时间,一座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就变成一片废墟。强烈的地震冲击波横扫了城市上的一切---所有建筑几乎倒塌殆尽,铁路轨道发生蛇形扭曲或呈波浪式起伏,地表产生宽大裂缝,桥梁普遍塌毁,地震构造裂缝延伸8公里,裂缝带附近的地面运动非常惊人,其两侧200多米的范围内连人都被抛向空中。试想人类努力奋斗了几十年,上百年,几千年的文明就在此时瞬间坍塌,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就是地震,人类文明有史以来,除了洪水以外的最大的自然灾害。

 


【概述】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7/06-03/U69P4T8D949400F107DT20070603105514.jpg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TITLE="了解地震 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


【地震的产生】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http://www.icn.cn/Fujian_w/news/fzwb/image/991113/w1332.jpg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TITLE="了解地震 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http://organ.sharera.com/media/ViewMedia/Preview/60824/%B5%D8%D5%F0.jpg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TITLE="了解地震 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

 


【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
       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http://www.gissea.cn/upload/06070820217483.jpg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TITLE="了解地震 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

【地震起因】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了解地震 <wbr>了解历史 <wbr>了解自然

 

唐山大地震图

 

了解地震 <wbr>了解历史 <wbr>了解自然

 

台湾大地震图

 

 


【我国最著名的八大地震 】
序号    地震名称         日期           时间        震级(Ms)     震中烈度  震源深度(Km)

   河北邢台地震   1966.3.8     05:29:14.0    6.8                  IX         10
     河北宁晋东汪   1966.3.22   16:19:46.0    7.2                          10
   云南通海地震   1970.1.5     01:00:37.0    7.7                          13
   四川炉霍地震   1973.2.6     18:37:08.3    7.9                          17
   云南昭通地震   1974.5.11   03:25:18.3    7.1                  IX         14
   辽宁海城地震   1975.2.04   19:36:06.0    7.3                  IX         12
   云南龙陵地震   1976.5.29   20:23:18.0    7.3                  IX         24
                              1976.5.29   22:00:22.5    7.4                  IX         20
   河北唐山地震   1976.7.28   03:42:53.8    7.8                  XI         22
   四川松潘地震   1976.8.16   22:06:46.2    7.2                  IX         24
                              1976.8.23   11:30:10.0    7.2                  VIII       23

 

http://display.beareyes.com.cn/2/lib/200612/28/245/2.jpg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TITLE="了解地震 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

 

了解地震 <wbr>了解历史 <wbr>了解自然

 

希腊大地震图


【二十世纪以来的八大最强地震】


       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8日(北京时间29日零时9分)发生里氏8.5级地震,这是自1900年以来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八大最强烈地震之一。以下是八次大地震的基本情况(按震级排列):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9.5级。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  

       2、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级。此次引发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3、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级,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并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岛。

       4、(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级,发生在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省。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及印度等国,导致约30万人失踪或死亡。

       4、(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9.0级。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夏威夷群岛,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5、厄瓜多尔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级,发生在厄瓜多尔及哥伦比亚沿岸。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圣-费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级,震中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离三个月前发生9.0级地震位置不远。目前已经造成1000人死亡,但并未引发海啸。

       6、(并列)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级。地震引发高达10.7米的海啸,席卷了整个舒曼雅岛。

       7、中国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级。2000余座房屋及寺庙被毁。印度雅鲁藏布江损失最为惨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班达附近海域。地震引发海啸及火山喷发,人员及财产损失惨重。

       10、(并列)俄罗斯千岛群岛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级,并波及日本及俄罗斯等地。


 

http://www.gzfzjz.gov.cn/Knowledge/dzzz/k23-2.jpg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TITLE="了解地震 了解历史 了解自然" />

          
【全球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地震的预报】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地震预报方面,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时,我国做出了成功的预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在其后又成功地预报了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级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8月29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之间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最近十几年又有几次较好的地震预报。成功的地震预报不但极大地减轻人员伤亡,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震例说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为此各国地震工作者和专家都在努力探索。

 

       但是,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全球每年在陆地上发生的几次七级以上地震及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特别是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都未能作短临预报。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地震预报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上攻克。

 

【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情况紧急时,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北京地区的地震预报则由国家地震局负责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后,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一、地震科学数据资源状况

       根据国家赋予中国地震局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等职能,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作好防震减灾工作,中国地震局非常重视地震科学数据的采集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成了多学科、多门类的地球学科的基础数据观测网,包括 415个地震观测和强震动观测台站、130多个重力和地壳形变观测台站、330多个地下流体观测台站和140个地磁、地电观测台站,并在首都圈等重点地震监视区建设了较密集的流动水准、GPS、重力、地磁等观测网。“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对观测网的部分测项和台站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十五”期间将继续投入20多亿元进行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除了日常监测工作外,中国地震局还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地质调查、地震灾害调查、实验工作,组织和参与了一系列国家大型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项目,如地学大断面编制、地震区划、大陆强震机理研究、火山与火山灾害监测研究、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工作,累计地球物理探测剖面超过7万公里、活断层调查数千条,并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地震科学数据按照其获取途径可以划分为五大类:

       观测数据。包括:地震、地磁、重力、地形变、地电、地下流体、强震动、现今地壳运动等观测数据。这是地震科学数据中数量最大的一类数据。

       探测数据。包括:人工地震、大地电磁、地震流动台阵等数据。

       调查数据。包括:地震地质、地震灾害、地震现场科考、工程震害、震害预测、地震遥感等数据。

       实验数据。包括:构造物理实验、新构造年代测试、建筑物结构抗震实验、岩土地震工程实验等数据。

       专题数据。这类数据为综合性数据,主要服务于某一重要研究专题、重大工程项目、某一特定区域综合研究等工作目标而建立的。如:地学大断面探测研究、火山监测研究、水库地震监测研究、矿震监测研究、典型大震震害、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数据、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建筑物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数据。

       根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上述地震观测、探测、调查、实验和专题等五大类数据总量达数千G,并且每年新增数据超过300G。

 

二、地震科学数据应用领域

(1)在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作用
   
       地球科学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离不开大量地球观测数据信息。如,地球深部构造、地球动力学、地壳现今运动等研究需要大量的地震地磁、重力和地壳形变数据。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古登保说:地震是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正是现代地震观测,特别是数字地震观测,使地球物理学家揭示了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内部介质的变化。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形成与地震、地磁观测是密切结合的。留美地球物理学家宋晓东博士和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合作,通过对大量的连续观测地震数据的研究,发现地球内核与地球外部自转速度不一样的重要现象,被列为二十世纪地球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因此,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基础数据是人类认识地球和地球形成的重要依据,是地球科学创新和发现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和各高等院校的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研究部门对中国地震局对外开放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观测数据抱有极大兴趣。

 

(2)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地震科学数据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型工矿企业、核电站、水库、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均应进行地震和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估以及相关研究工作。如我国已经确定的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送等重大建设项目,以及西部大开发中的各项重要设施建设均需要地震危险区划及各种尺度的地震预测结果和多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和活动地质构造数据等作为项目立项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解决有关问题的科学依据。

 

(3)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地震科学数据在生态环境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地球磁场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如磁暴可以造成通信中断、供水和输油输气管线破坏;GPS数据可以监视地质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连续的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可以用以监测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地震、地磁、重力和地形变、地温、地下气体变化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监测的有效手段;大地形变测量结果可作为大中城市监视城市地下水抽取是否合理,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的有力手段;跨断层地形变观测是监视断层是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规划的依据之一。因此,众多国家部门如地质、国土资源、气象、测绘、城建、环保、水利等部门将源于中国地震局的地震科学观测数据与信息,用于这些部门的诸多方面的工作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4)在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地震局的地球科学数据与信息对于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意义重大。地震观测是检测和研究核爆炸的重要手段;地磁和重力及GPS观测数据是导弹精确制导的重要依据;同时,GPS数据还是飞机和舰船导航的重要数据。  

 

数据类别、应用领域、观测数据
地震、地磁、重力、地形变、地电、地下流体、强震动、现今地壳运动等观测数据
地球基础科学: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地质构造、地球结构、地球动力学等方面;
其他:国防、航海、航空航天、测绘、地质、气象、供电、通讯、火山灾害预测、国土资源、矿产勘探、城市建设、大型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水资源、环境监测、水利。

 

探测数据 
人工地震、大地电磁、地震流动台阵
地球基础科学: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地质构造、地球结构、地球动力学等方面;
其他:国防、航海、航空航天、测绘、地质、、国土资源、矿产勘探、城市建设、大型工程建设、环境保护。

 

调查数据
地震地质、地震灾害、现场科考、工程震害、震害预测、地震遥感
国土资源、国防、测绘、航海、气象、城建、地质、救灾、农业、水利、交通、消防、城市建设、生命线工程与大型工程建设、政府决策、基础地球科学研究。

 

实验数据
构造物理实验、新构造年代测试、建筑物结构抗震实验、岩土地震工程实验
基础地球科学研究、地质构造与减灾、城市建设、生命线工程与大型工程建设。

 

【地震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弱 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

  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 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称为破坏性地震。

 

【在不同环境中怎样避震?】
避震要点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1、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2、在家庭怎样避震
   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里要注意利用它们。


3、室内避震要注意:
    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
    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上去!
    千万不要跳楼!

 

  4、在高大复杂的建筑物怎样避震
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
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
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5、 在学校怎样避震
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
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6、在野外和海边怎样避震
 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和陡峭的山坡,以防山崩、泥石流滑坡等;
  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地方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7、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在商场、书店、展览饱、地铁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远离玻璃橱窗、柜台或其他危险物品旁边;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8、特殊情况下的求生要点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摇晃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匍匐、逆风而行。


燃气泄漏时:同火灾时一样,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布后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地震自救大全】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对策。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地震谣言如何甄别

       1、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人类目前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2、要明确,在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对待地震谣传,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3、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
       4、不要轻信谣言,盲目抢购。

 

 大震来临时,家庭成员该如何避震,专家建议掌握三条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包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高楼避震三大策略

       专家建议,在北京这样以楼房为主的大都市中,居民应该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适用的避震策略。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北京地区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专家建议,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

 

结语

     相信,随着的科学的发展,我们能更有效的预防地震和规避地震,战胜地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