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捧的战争电影:《黑鹰坠落》
“战争是什么,我不在乎,当战争的第一颗子弹呼啸而来时,我关心的是怎么把弟兄带回来。”
在我认为,《黑鹰坠落》是二十一世纪最捧的战争电影。我藏有七、八个版本,有美国一区原版,香港三区原版,还有九区混合版,加长版等等。已记不得看了多少次了,国庆假期再次观看,依然是这么带劲,感人。
1993年,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高级将领。原定三十分钟内完成任务,却想不到陷入泥潭,美兵遭遇索马里民兵的顽强抵抗,伤亡惨重(死亡十多人,两架黑鹰战机被击落)。奋战了十多个小时才艰难突围。这是美兵继越南战争后最惨重的一次军事行动。对于美军来说,索马里的惨痛经历,绝对可算得上转折点事件。
《黑鹰坠落》根据这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由曾拍摄《角斗士》、《黑雨》、《异形》的雷得利—斯科特执导,这位擅长刻画男人阳性美的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再度将男性的情怀发挥到了极致。该片2002年推出剧场版DVD,2006年再次推出加长版DVD。剧场版与加长版比较起来,我认为还是剧场版较好,剧场版紧凑有力地记录了这一事件,而且对美国政府进行无情的反讽,批判了战争的行为。
说是加长版,实际加的时间不过五分钟左右,但却完全改变了影片原有的主题。(这一向是雷得利—斯科特的强项,去年一部《天国王朝》剧场版被批得一塌糊涂,此君弄了个加长版,加了将近四十多分钟的内容,使电影完全丰满立体起来,被影评界视为天人之作。)反讽与批判战争的力度悄然减弱,歌颂
“兄弟情谊”与“协同作战”精神。
一些反战争题材的电影反映的个体参与战争往往都是以爱国为名进行,然后对这一行为进行反思与探讨;而该片则是以“战友”为名,虽然参军是为了爱国,但参加战争则是为了“战友”。“无论生死,所有弟兄都要回来,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袍”。使电影完全有别于一般的战争电影,充满浓烈的兄弟情怀。看得人热血沸腾。
在人物刻画方面,它避开战争正义与否的这个先天制约,从“兄弟”的角度入手进行塑造人物,重心刻画的不是一个高大全式的英雄,而是一群都有着弱点的英雄们。在面对行动失败之后,有些人开始害怕了,有些人开始胆怯了。不过,在兄弟面前,他们坚强地站了出来。正如特兵部队的中士说,“战争是什么,我不在乎,当战争的第一颗子弹呼啸而来时,我关心的是怎么把弟兄带回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兄弟“一个都不能少”的带回来。不论是炸成半边的士兵,还是已经坠机身亡的机师。在困境中,他们发挥了协同作战的团体精神,紧密地进行战斗,虽然在战争面前,他们失败了,但在精神层面上,他们是胜利者。正是在这种精神面前,使他们最终突围而出,成功地完成“任务”。
在150分钟的电影中,光是战争场面就占了100分钟。在雷得利—斯科特高超的运镜下,大量各种各样的激烈的巷战充满张力,极具视觉效果与震憾感,让人看得目不暇接。成为同类电影的佼佼者。
此片得到美国国防部的大力支持,使得战争场面异常的真实。官方层面的支持,从中也可看出美军对索马里惨败的反思与自省,对于以“世界头号警察”自居的美国来说,可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自揭“伤疤”的背后则是美军的成长,更加注重个体的生命。此次惨痛事件过后,美国军队展开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以“零伤亡”这个前提制定作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