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太阳照常升起》李湘手机两次响起

姜文树起了中国大片的标杆
看《太阳照常升起》首映真是一种奇特的过程。这种过程不单指观影的感觉,还指在电影院观看的过程。
在五号厅看的电影。看来圈中人都非常追崇姜文这部时隔七年的作品,李湘、陈默都早早到场,到电影快到放映之际,夏雨不惊动任何人(可能连姜文都不知道),悄悄然潜入影厅观看这部电影。
观看的过程中,观众一直都津津有味地品尝这部电影。可很不幸,李湘很快就打破寂静的环境,刺眼的手机铃声先后两次在很不恰当的时机响起,滋扰了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打扰了观众品尝电影的乐趣。
陈凯歌有些作品虽好笑,但一些话却极具分量,拥有哲学般的高度。他将进电影院看电影过程称为“一次进入教堂”的体验。的确,电影是一次在黑暗中体验天堂的过程。同样,你如若对电影充分尊重,如若对他人权利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就应将手机关机。李湘显然并不把这部电影作为“一次进入教堂”体验,或仅仅是把当成一次时尚的派对或亮相的机会。照我猜,李湘压根看不明,也看不懂这部电影,如若全心投入电影的情境中,那有功夫顾得上接听电话?一个以主持为谋生职业总不会连两个小时的空隙都没有吧?最起码的职业操守都不具备。
《太阳照常升起》可能会导致两极分化,一部分人会喜欢到极致,一部分人会厌恶到极致。李湘或许就属于后者。
我恰好是前者,喜欢到极致的那类。但那种喜欢并没有上升到某位影评人称姜文是“巴顿将军”的高度,这实是有些可怕的评语。我认为,这是姜文创作处于上升阶段的作品,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到《阳光照常升起》,一步一个台阶,但其还有一些提不上气的之处,远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很难将其归类的电影,溶合了电影各种类型的元素,如青春、爱情、情色、喜剧、悬疑、还有历史,从大的类分,说它是艺术片,可它又带着一些商业片的尾巴,反之亦然。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过瘾”。完全符合“好电影”的标准。
姜文的电影观完全不同于与他合作过的张艺谋,或陈凯歌、冯小刚,田壮壮,也远离第六代导演人文与悲怆兼备的观点。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不管是剖析沉重的历史,或是反映爱情、青春,姜文永远洋溢着活力与愉快的脚步,永远有着属于他独步天下的紧凑节奏感,但力度丝毫不比任何人逊色,甚至更加沉重。
《太阳照常升起》观影感觉是奇特的,完全不同于《夜宴》的反胃,也不同于《黄金甲》的恶心,它虽没有让人通身舒畅,但也令人看得很欢心,至少不会令人在观看完之后产生一种遗憾再一次捧中国大片的感觉。它没有威尼斯斩获奖项,实属正常,外国人根本无法通译其中的符号般的喻隐与痛楚。《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真真正正、诚心诚意拍给中国人看的电影,像是一部给人看的电影(指中国电影)。
当然,《太阳照常升起》远不是十全十美,从电影结构上,《通天塔》已经珠玉在前,再玩这些显得老旧了,当然,这不是姜文的错,可能两者都几乎同一时间运用了这种结构,可惜的是前者的导演已经率先获得世界的“准行证”;从演员方面看,黄秋生、陈冲、周韵的演技都妙到毫颠,尤其是周韵的神采四射,相反是姜文的角色并不像他以往角色那样突出,还有就是房祖名,始终无法让我认同他就是在电影中的的角色,第一个故事他可以“可爱”的本色表演带观众入戏,但到了第三个故事时,与姜文在戏中的妻子偷情,就显得缺乏说服力了。我突然想到夏雨,如果房祖名的角色让夏雨来演,或许效果会比前者更好。
坐在李湘前一排的夏雨,一直静静地在观看他“恩师”的作品,直到电影放完片尾字幕都久久不肯离去,还沉浸在电影的气氛当中。李湘没有等到电影放完,就急忙忙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