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好郑晓龙王千源黄海波娱乐 |
上世纪90年代初,《编辑部的故事》街知巷晓的时候,笔者还是个用袖子抹鼻涕的小学生,除了家里的破箱底里有几本《大众电影》之外,根本不知道杂志和媒体是何物,更不晓得编辑部是个什么单位,只是通过电视剧,慢慢了解编辑是一项比较轻松体面还能在办公室里谈情说俏但油水不多的工作,虽比不上商贾权贵,也远比搬砖头和修地球要有趣的多。
于是乎看得津津有味、心生向往,偶尔想象自己有朝一日能混到大城市的编辑部里,转眼间就是二十多年,笔者已是坐拥十年穷困经验的老平面文字编辑了,转过三四家编辑部,从当年眼里很是宏大的省城混到不可同日而语的堂堂北京城,再看现在这部《新编辑部故事》,看一群花枝招展的明星演绎自己曾经经历也正在经历的故事,心里自然有感慨万千,不得不叹服冥冥中天数,唉!这辈子是跟编辑干上了。
现在,从同行的眼光看新剧中的编辑,自然是备感亲切。二十二年弹指半挥间,今天的编辑部已不是从前的编辑部,新人换旧人,新事换旧事。想当年,《编辑部的故事》针对当时观众的欣赏习惯,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都比较大众化,涉及的话题也是当时最时尚的,推销骗局、末日谣言、追星、减肥,表现手法非常平实,是一部标准科普版的“人间指南”。
闲话不叙,如果说老版的编辑部只是一面平实的镜子,讲的都是四海皆准的故事,《新编辑部故事》则是指向传媒行业怪现象的放大镜,至少从前七集来看,讲的都是平面杂志编辑的故事,杂志改版、内容定位、实习编辑、主编和运营暨老派与新派的隔阂、选秀、摄影师偷拍、大龄剩编辑的无奈,一个系列看下来,每一集的故事都杵到了传统媒体编辑部的痛处,可以说,从行业题材这个层面看,新版比91版更专业了,手法更夸张了。
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变迁,“新编辑部”的放大镜下,明显比老版多了许分张扬和怪诞,无论是安妮总监选秀,那菊花考婿,还是新老两派的明暗角力,都不会像老版那样娓娓道来、平实表演,而是极尽肢体、语言喜剧的夸张。就这种一惊一乍,唯恐用力的不够的表现手法被评价为浮夸并不冤枉,可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新版确实没有老版内力深厚,但这种外力十足的风格无疑更符合“传媒”行业的认识,导演郑晓龙只是把那些普遍存在于编剧部中的人和事进行了尽量的放大,使其置于这个已经非常混乱的时代中显得更清晰。
其实这些放大镜下的人和事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很常见的,想想刚来时雷厉风行的安妮,后来在妈妈的监督下,也不得不袁帅临时捉对,袁帅对美女的饥渴,刘向前在办公室政治下的草木皆兵,欧小米和何澈澈的90后处世风格,又何尝不是现代许多面临新媒体冲击的传统媒体编辑的真实状态,只不过,一切都被郑晓龙这个“老骚包”尽情的放大了,是好是坏,自然会引发一些仁者见仁的争议。
从人物的对比来看,新版很好的延承了老版特点鲜明、分工明确的团队精神,戈玲接班成为主编,思维传统但行为并不保守,陈好被调来做运营总监,王千源演绎的刘向前是标准墙头草随风倒,黄海波演绎的大条摄影记者袁帅,焦俊艳出演的实习编辑欧小米,六个编辑一台戏,演绎着新一代平面编辑的职场困惑和人生烦恼,身为同类中人,笔者还会继续关注,希望后现演绎出更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