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也是一个“秋玉米”,即便现在,我也认为余秋雨在历史文化研究上还是有贡献的。但是这个人太好为人师,完全听不得不同意见,也从来不承认自己有任何错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错,经常采取牵强附会、文过饰非的态度,很不诚实。例如,关于“乐”字发音的争论,我也认为没有必要鸡蛋里挑骨头,但是,他为了证明自己没错,却采取双重标准:他反复地大谈应该按通俗的读法读汉字,却不去解释为什么自己也把“车”读作不那么通俗的“驹”(而且据专家说按古音也不应该那样读)。
我最初给余秋雨的博客发帖子指出他的一些小错,语言还是很客气的,可是他的博客要么把显而易见的错误偷偷改正,同时删去我的帖子,要么干脆不改,见我的帖子就删。上他的博客看看就会发现,留下的全都是肉麻的吹捧,稍有一点批评的帖子立即删掉。这种做法让我极为鄙夷,因为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应有的态度。正由于目睹了他的这种做法,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攻击他。
这几天,由于广大观众、网友的批评,余秋雨有时也注意讨好观众和选手,例如:5月17日第15题是成语接龙,要求按照头尾相接的规则,将成语“齐心协力”续接两个成语。(选手答:齐心协力—力不从心—心想事成。参考答案是:齐心协力—力不从心—心猿意马。) 余秋雨的点评是:“你的答案也比我们的参考答案好,要心想事成,别心猿意马”。
可是,余秋雨应该知道“心想事成”并不是成语,而是一句俗不可耐的“拜年话”。即便他认为“准成语”算数,他也不应该违心地点评为“你的答案也比我们的参考答案好”!而违背大赛规则,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分,这不是让出题者难堪吗?更重要的是,对其他选手是不公平的!余秋雨自己不喜欢成语,却不能这样作践成语,误导青年学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