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资金会不会成为黑洞?
2008-5-29 晶报
豁免受损法人与自然人的部分债权,这是灾后重建的第一步。让人担心的是,没有有效的监管举措,豁免债权会变成利益分赃。
灾后重建牵涉到数千亿元的资金。其中呆坏帐核销占比不小,如银监会上周五公布了灾区呆账核销的紧急通知,银监会原则上规定,对借款人因本次地震造成巨大损失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以保险赔偿、担保追偿后仍不能偿还的债务,应认定为呆账并及时核销。对银行卡透支款项,持卡人和担保人已在本次灾害中死亡或下落不明,且没有其他财产可偿还的债务,应认定为呆账并予以核销。
另一笔损失来自于央企,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5月21日表示,初步估计,此次四川地震灾害给中央企业带来的损失预计超过300亿元。而其他的损失则来自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个人经营者等。
众所周知,作为理性经济人,受损方通常倾向于多报损失。地震损失到底有多少,必须有权威部门的准确统计数据。否则,谁也不知道到底该核销多少债权,如果企业或者企业主管部门说300亿就是300亿,不用说除了让公共财政和纳税人吃亏之外,多报亏损者与掌握补贴发放大权的部门才是真正的获益者。今年央企的经营预算赢余会在央企内部留用。
如何处理债权问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有必要确立两个原则,对于国有企业损失必须由审计部门进行审核,而后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弥补;对于民企等商业部门,由市场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原则是不能让利益相关部门作为损失审核的权威机构,不能作为拨款的主要依据。
由于审计部门人力所限,目前主要从事赈灾款项的审核,而对于央企、地方政府的损失审核还无力兼顾,在此情况下必须明确,在这样的情况下究竟由哪个部门作出权威统计?也就是说,对损失的拨款多少究竟依据什么部门的统计数据而来?否则,谁能保证财政拨款的公平与权威,有关方面“跑部要钱”的情况很可能重现于灾后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中。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在5月27日表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着手对因地震灾害发生的呆账具体分析,开展核销工作。银监会要求,各银行在核销地震呆账过程中,真正做到银监会通知中所要求的严禁虚假核销,防范恶意逃废债务的道德风险。该负责人强调,银监会及相关派出机构将密切关注和跟踪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地震呆账核销工作。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有动力仔细审核损失情况,但对于以往出现过的,银行与企业内外勾结,趁大量核销过程进行逃废帐,有关部门必须严防。毕竟,在四大商业银行上市之后,此次震灾是最大的一次核销呆帐的机会。
运用市场的力量可以事半功倍。充分利用市场中介机构确认灾害损失,事实上,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保险机构的评估团队,会计师事务所与法律事务所大有用武之地,对于市场理性所得出的灾害损失结论,比利益相关者的预估总要准确得多。
可惜在救灾过程中,我们很少看到这方面的报道,除了保险机构外,极少看到会计师事务所的身影,律师事务所更是凤毛麟角。这说明受灾地区的市场化程序较低,风险无法通过市场得到释放,一旦有损失,所有的责任都系于政府一身;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救灾体系完全是行政主导,救灾可以行政主导,但灾后重建必须由市场主导,否则难以保障灾后重建的效率。
灾后重建不仅是让受灾群众重回平静生活的过程,也是重建西部经济模式的过程。川渝经济特区正在发轫,目前中央倡导东部省市一对一支援灾区,完全可以通过东部城市的企业搬迁与受灾地区的城镇化过程结合起来,通过招标等手段将东部的制造业与新农业转移到川渝地区,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改变政府完全分配资源的做法。
灾后重建需要大智慧与大视野,不应成为公共财政的黑洞,政府行政权驱赶、主宰市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