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金兴市衰市绝不应成为常态

(2007-11-13 01:19:50)
标签:

证券/理财

 基金兴市衰市绝不应成为常态

2007-11-13 每日经济新闻

 

    为股市降温出发点没错,以控制基金的方式降温则大谬。

 

    有三个原因逼迫政府为股市降温,一是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受到巨大压力,人民币压力持续上升,香港联系汇率已遭国内外资金围攻;二是许多企业通过自有存款或者贷款流入股市,使政府担心动摇实业根基,最近国资委与证监会增加了对央企投资与央企上市公司的规范;三是为了股指期货顺利推出。可以说,此次股市急挫是救急之举,以免祸延全局。

 

    以基金调控股市下跌与上升,虽然比起530式的调控有所进步,但究其实,仍然是在市场外衣掩盖之下的半市场半行政调控,除了让投资者再次领教政策的强大威力之外,这种做法对于做强资本市场、建立市场基础有害无益。

 

    每次市场异动,都有新基停批等信息出笼,此次市场大跌基金更是“功不可没”:不仅监管层暂停新基金发行——自9月5日华夏复兴基金发行后,市场上已没有A股新发基金的身影,A股新基金发行空白期已超过两个月;还有大批基金停止申购——据WIND统计,10月份以来共30只基金宣布暂停申购,11月份以来有7只基金宣布暂停申购,公告多解释为控制规模考虑。另据德胜基金研究9日的基金仓位测评,这一周,223只基金中仓位下降的有159只,减仓5%以上的有38只。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配置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分别为78.91%、76.53%、65.17%。有上万亿的资金按兵不动,甚至减仓频仍对于市场的影响不问可知。

 

    基金在股市一言九鼎,地位越来越显赫。中国股市是资金推动型市场,减去各项税费之后企业利润无法支撑高市值,只能靠源源不断的资金接续热点靠价差兑现股市投资收益。基金规模在半年时间里增长了2.8倍、基金资产净值增长了3.8倍,分别达到20553.38亿份和33120.02亿元,有越来越多的游资被驱赶到机构投资者怀抱中,组成基金集团军对抗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谁掌握了基金谁就掌握了资金渠道,就有了代所有基金立言的话语权。

 

    基金的窗口指导就象央行的窗口指导一样,从来都是雪泥鸿爪很少有证据,只能根据公开材料推断。11月4日,证监会基金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金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基金公司要认真关注各基金投资组合中现金、债券、股票等的配置情况、持股集中度和单只股票的投资价值及估值风险,切实加强基金投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同时要求各基金公司基金有效控制销售规模。但通知并未明确基金停止购股,或者只能减仓不能增仓,虽然以后的市场反映让人怀疑窗口指导确实存地,但不能说是监管部门的硬性规定。有许多媒体报道了基金公司应命暂停申购或者减仓之事,同样缺乏权威证据,也有相反的报道指基金公司并未接受到此等命令。并且,基金暂停申购并不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以及相关的管理条例,基金的招募说明书上往往有“若出现新的证券交易市场或交易所交易时间更改或实际情况需要,基金管理人可对申购、赎回时间进行调整,但此项调整应在实施日2日前在指定媒体公告”的声明条款。

 

    这些猜测、怀疑正是我国资本市场规则预期不明确的来源,也是人们对于政策市抱怨的新的源头。由于我国的基金发行等行政色彩仍然较为浓厚,因此基金公司不得不奉命行事。机构投资者规模日益庞大,既增加了市场的力量,从反面看也成为有关部门调控资金流向轻松操纵股市的棋子;既可以成为基金投资者的保护利器,在政策出现偏差时也难免遭受池鱼之灾。此次基金关门固然是减少了市场与汇率风险失控之虞,但也说明以往急行军式的做大资本市场的行为并未充分考虑到从实体经济、外汇市场等各方面的通盘压力,并且未对因美国次贷危机而来的全球资金流动做出充分预案,只能通过急跌急涨来进行外科手术式的调控。这样做的后果是使政策市预期加大,同时使投资者风险增加。笔者尽管同意应急之举,但同样认为,除非出现类似美国次贷这样的大规模危机,应急不能成为市场常态。

 

    要夯实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监管层要做的事情很多,其重要性都在约束基金规模之上。首先,切实约束央企整体上市等资本行为中的不规范行为,使这些资本市场的特权企业服从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其次,严惩资本市场的内幕交易,以准司法权严惩庄家行为;第三,改变激励机制,扭转基金公司的散户化行为。

 

    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基金必须逐渐退去行政色彩,转而以法律、监管、自律三重监管为依皈。如果监管层食髓知味,热衷于控制基金使股指“一切尽在掌握”,在股指高企时通过基金下调股指,在股指急跌时打开基金闸门,他们就难以应对这样的责难,监管层操纵股指的行为究竟是种什么行为?

 

注:晚间一个朋友致电,专门论及此事,就改变了原先的论题写作此文。这一朋友虽然是圈中人物,颇为急公乐道,为保护起见,只能不公布姓名。

    另一篇港股直通车的文章在审核中,发表在本期中国经营报上,有兴趣的朋友请点击友情链接的自家分店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