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中职教育有被分流教育污名化的危险
随着中考的临近,江西省遂川县部分中学开始对初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分流,考试成绩排名靠后的所谓“学困生”被提前分流到中职学校,甚至被送入当地鞋厂工读。(4月15日《中国青年报》)
遂川县的做法并非特例,全国各地所在多有。不让学生完整地接受完义务教育,提前几个月就将部分“学困生”分流到中职学校去,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可以提高教育政绩,就学校而言,可以提高升学率,就教师而言,可以提升教学业绩,三方兼赢。分流的好处既如此之大,故总能上下齐心,不惜用种种漂亮的借口动员学生分流;学生一方的思想工作如做不通,就走家长路线,千方百计说服家长支持子女报考中职学校。
这样一来,就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哪位班主任动员得法,其所带班级分流出去的学生就越多,因而升学率就越高,奖金也就越高,学校也是。虽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分流数量实行限制,一般要求不能超过10%,但在高升学率的诱惑下,一些学校不仅对所谓“学困生”进行分流,甚至动员中等偏下的学生报考中职学校,在分流数量上一再突破10%的上限要求。遂川县教体局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仅黄坑中学初三年级212名学生,就分流了60名以上,占30%。如果以升入普通高中50人计算,这些学生分流后,学校初三年级升学率由23%增加到33%左右。
这样分流的结果,不仅严重损害了部分学生的权益,而且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声誉,——加强了公众对中职学校的偏见,以为中职学校招收的都是普通中学不要的“差生”,这对发展职业教育是很不利的。其实,职业教育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堪,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也根本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都是“学困生”或“问题生”。如果不以现在流行的应试教育评价标准去评定他们,而是以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去评价他们,他们一点不逊色于报考普高的学生。
前不久,我参加了在绍兴中专举行的绍兴市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场会,听了两所学校的经验介绍,并随堂听了一节公开课,对当今中职教育所取得的成效以及中职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绍兴中专为例,在十年的办学历程中,由于始终如一致力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如开展抬头教育,鼓励学生走出自卑,开展雅行教育,倡导学生男学绅士,女仿淑女,开展朋辈教育,促进学生以老带新、以先带后,创造了十年五个“无一起”的奇迹,即“无一起师生重大违法犯罪事件,无一起重大交通、溺水等非正常死亡事故,无一起重大失窃事件,无一起家校或校企纠纷事件,无一起学生责任事故”,毕业学生因为“肯干、会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尤其在听了主题为“男学绅士,女仿淑女”的公开课后,我更加坚信现行的学生评价标准失之偏颇,必须作出修正调整。这是一堂情景课,老师隐于幕后,课程模仿崔永元实话实说的模式,由学生担任主持人和演员,绘声绘色地演绎了“男学绅士,女仿淑女”的课程目标。整堂课中,同学们显现了极强的表现欲和表现天赋,说学逗唱无所不能,全然有别于普通学校开出的公开课,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样的学生也许考试成绩不很理想,但他们的综合素质一点不比普高学生的差,甚至还可能优于后者。如果以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去评价他们,他们可能是“学困生”,但如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评价他们,他们则是优等生。
可事实是,恰恰是这样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职生,——补充一句,我所说的“智”是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一些人的眼中都是不可造就的“学困生”和“问题生”,这是何等的不公。而流行于各地的所谓“学困生”分流教育,恰恰强化了公众的认识误区,认定只有差生才会选择读中职,读中职的都是些没出息的学生。如果任由遂川县这样的分流教育持续下去,毒害的不仅是义务教育本身,还会危害中央政府正在大力倡导推行的职业教育,——分流教育客观上造成的对职业教育污名化,只会阻止更多的考生报考职业学校,只会更加坚定家长不愿让子女选择读职校的决心。
别的不说,单从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计,就应该叫停如遂川县这样的分流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