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我从《爱民十戒书》中闻到了一股怪味道
4月6日,出席湖北秭归县“四大家”联席会议的干部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该县县委书记罗平烺撰写的《爱民十戒书》。作者以“爱民”为主题,将“敬民”放在首位,从“亲民”“察民”“利民”“便民”等十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爱民“十戒”。全文十二句,共168个字。(4月10日《楚天金报》)
说句良心话,《爱民十戒书》写得真不错,不但情真意切,而且对仗工整,颇具文采,但几无网民为之喝彩。这当然得归因于人民见识了太多官员鱼肉百姓及言行不一现象后所得出的普遍认知,更因为他们经历了现代文明和宪政思想的洗礼,认识到了一个根本性的政治命题,即人民不是官员拿来爱的对象,而是必须负责的对象。爱民与对民负责这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别,两者相距甚远。
我仔细地读了两遍《爱民十戒书》,从中闻到了一股浓厚的封建味道。全文十二句,虽然句句不离一个“民”字,但又句句离不了一个“官”字,而且字里行间处处让人感到官民之间存在施予与被施予的关系,也就是说,作者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父母官,将百姓当子民。这与封建时代皇帝、大臣和官员玩的爱民如子把戏有什么不同呢?可悲的是,两千年来,国人从来都是将爱民如子的官员视为清官,根本没意识到,爱民如子这一褒词本身就包含了一个逻辑悖论,即官是大人,民是小孩,民一刻也离不开大人的保护提携,由此推导出一个结论,凡是能把民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爱的官均是好官。
错了,大大地错了。稍知宪政学的人都知道,民是官的衣食父母,而不是相反(父母官一说大谬不然),因为官是靠民缴纳的税金养活的,官们所有的吃穿住用都来自纳税人,他们当然得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为他们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这不是事关爱不爱的官德问题,而是事关必须与否且做得好坏的官责问题。作为民的一员,我不在乎你爱我有多深,而在乎你是否对得起我养活你的税金。
爱民如子的陈词滥调已经高喊了两千多年,我们真的不想听了。我们已经长大了,再不是三岁小孩了,我们再不会天真到一听到爱民如子的动听言说就会感激涕零,为官者也切不要指望靠这套把戏来蒙骗百姓了。因为,随着国门的打开,我们吃惊地发现,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民主宪政国家,上至总统、总理下至各级官员,他们从来不自我标榜如何如何爱民如子,更不会在大庭广众间发表爱民演说或者在其他场合许下爱民承诺。即便如此,他们哪一个不把民众利益放在心上,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他们深知,不仅自己的衣食住用都来自纳税人,他们的权力也是为民所授,好意思不为民服务吗?他们敢吗?
有一网友从《爱民十戒书》中读出了相反的意思。他说,为什么叫做戒?原因有十:一、平时自认高人一等;二、喜哗众取宠;三、习惯轻浮;四、常劳民伤财;五、办事主观;六、如第一条;七、普遍麻木不仁;八、口中百姓,心中刁民;九、从未深入基层;十、基于以上9条特征,有求从未应。说得太好了,这才是真问题。此类问题不解决,即使将此书由参阅件上升到正式文件下发给干部也无济于事。那么,解决之道在哪里呢?就在改变官由上级所授为官由民所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