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折射的,不正是我的缺点吗?

标签:
作家潇竹带孩子就像放风筝卡尔威特的教育依恋心理承受力育儿 |
分类: 带孩子就像放风筝2 |
重点导读:
任何父母都会遇到亲子困扰,即便是亲子教育专家。关键是,遇到困扰时,你会如何去解决?
亲子教育有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无论遇到任何困扰,千万别先去找孩子的问题,别先去责怪孩子。而是溯本追源,在父母自己身上去寻求突破口,一切困扰都将迎刃而解。真的,不信你试试?
———— 看,我就是这样解决亲子问题的!不知您是否觉得这种来自真实的生活、剖析自我内心的文章,比那些高高在上说理的文章更有可读性呢?
当我发现自己对某些事已经无能为力的时候,我知道,这正是我该加速学习成长的时候了!
本以为这几天难得的“独处时光”能够让我高效地工作,可是,却没想到自己竟然陷入一个情感的漩窝——翔翔的几个电话,把我宁静的心完全扰乱了。他向我哭诉、他向我要求、他向我撒娇、他想说服我答应他不住校了!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给我打电话了!他的忧伤他的自我他的多情他的行为,给班主任老师给生活老师尤其是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恰恰会是这几天?这几天是翔翔爸爸出差而我独处的日子。从这里,我看到了什么?我的情绪完全被孩子控制住了,或者说,是我的情绪通过电话通过某种灵性传给了孩子。我的妥协我的动摇我的软弱我的无助我的依恋,也同样传给了孩子。孩子是多么有灵性多么敏锐的家伙啊!
到底是孩子依恋我需要我,还是我在依恋孩子需要孩子?孩子临睡前的那通电话匆匆说完几句就果断地挂了,我本应该高兴,而相反,我的心里却空落落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什么?孩子真的是大人的一面镜子啊!
看来,首先需要调整情绪的,不是孩子,而是我!是我,助长了孩子对我的依恋!是我,加重了孩子“不再住校”的幻想!是我的动摇,松懈了孩子的意志!
他已经八岁了,是个小小男子汉了。我还要呵护他多久?我要做“母鸡式”的母亲把它护在翅膀底下,还是做“老鹰式”的母亲尽早教他独立飞翔?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伟大的母爱?如果这一次,我向他妥协了,我满足了他的要求。那么,我教会了他什么?是逃避痛苦逃避责任的习惯,还是接受现实直面困难的能力与意志力?我要哪一种?
继续住校真的会让他受伤吗?他已经住校一年半了,他们学校还有一大群与他一样住在学校的孩子!他的身边有关心他爱护他有经验的老师们!他每个星期会回家两天三晚。住校,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痛苦吗?人,都有逃避困难向往舒适的自然倾向,我是要助长他的这种倾向,还是趁早教会他学会坚强学会忍耐?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上说:孩子在感到不安和无能的时候,会习惯本能地到父母那里寻求慰藉,他们知道父母的爱会给自己以温暖与支持。因此为了确保可以一直获得这种舒适的感觉,有些孩子一直把情感的支点靠在父母身上。而这些人在交出了自己情感领地的独立权的同时,也就不得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情绪支配。要想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必须从小磨炼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难打垮,而一个坚强的人则往往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径。
说得多好啊!不管父母是多么地爱孩子,他们迟早都会走上社会,独立地面对他们遇到的所有问题。父母不可能呵护他们一生。等到该独立的时候才去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已经晚了。所以从小就得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哪怕这显得太过无情。小不忍,则乱大谋。
现在,我该做的不是去安抚孩子,而是先调整我自己。我可以接受孩子的情绪,却不能向他妥协,更不能给他任何的幻想。我接受他的痛苦,但要告诉他:他必须学会接受现实,直面困难,而非逃避。别人最多只能理解他,安慰他,却不能代替他去面对,谁也帮不了他,只有他自己。
何不把我的想法,做成一张儿童节卡片(就像翔翔经常做卡片送给我们一样),作为六一节的礼物送给翔翔呢?
嗯,好主意,立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