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非常尊敬那些致力于儿童教育研究和推广事业的老师们!因为这个行业往往与物质财富的缘份很薄,而是需要满怀人类未来发展之使命感的。
月初,二十年来呕心沥血致力于推广“读经教育”的台湾教育家王财贵教授来到我儿子就读的学校(培正广地实验学校)。一头白发,两袖清风,满腹经纶,面带忧思,心怀天下,这是王教授留给我的印象。

2001年,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做了一场“百年震撼的演讲”,随后,在中国大陆掀起了“儿童读经运动”的浪潮。王财贵教授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儿童在13之前,其父母老师不用教现行学校的教材,而是只督促孩子背诵四书五经。最好儿童99%的学习时间都用来读经,每本书至少“死读”一百遍,而不需要去理解。因为13岁前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要争分抢秒地把四书五经都背到“肚子”里去,现在“死背”多了,将来才能“活用”。

培正学校会议室座谈会上,王财授在聆听了学校经典教育推广工作的汇报之后,又再一次强调了上述“读经教育理论”。作为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代表,我斗胆提了几个问题:
1、如何平衡分配孩子学习经典与学习自然科学、艺术的时间?
2、孩子诵读经典是否要加入一些趣味性?比如播放背景音乐,分组比赛,吟诵,等等,如何让孩子真正爱上读经,并进入右脑,通过右脑记忆?
3、孩子不同时期会对某一方面的学问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孩子处于某一领域的学习敏感期时,是否可以适当减少读经时间,而满足孩子对其它方面的探索欲望?
4、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要求孩子每天长时间坐在那里“死读”书,有没有可能变成“书呆子”?会不会不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育?
5、世界上的花儿各不相同,孩子也千差万别。如何让孩子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又能因材施教,给他们充份发展自己兴趣的空间,尊重他们各自的生命成长规律?
……
我提出上述问题,是建立在“认同孩子从小学习古今中外经典文化以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这些问题似乎有悖于王教授的“纯粹的绝对的读经教育”,因此,王教授认为我有这么多的担忧,会障碍孩子的学习。
我没再说什么,教授之所以成功,或许正是由于他的“纯粹”和“执着”吧。但我的内心,却仍然不太认同教授的这种“绝对”。经典教育是非常好的,13岁前多一些背诵经典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我却不能认同“让每一个孩子把99%的时间都用来读经,将四书五经都读一百遍”的理论。生命是鲜活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怎么能把孩子“物化”为“读经”的机器?教育绝对不是“批量生产”,不可“机械化”。如果“读经教育”是以孩子最终能背诵几本“四书五经”这一个标准来评价孩子的教育成果,那么,这种过于简单的评价体系会不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
庆幸的是,我儿子的学校虽然也在实践经典教育,但并非实践王教授的“绝对的纯粹的经典教育”,而是加入了多元智能、因材施教、经典情商等多种教育理念的结合。
我们大可不必迷信“读经”,以为只要孩子天天“读经”,就一定会成人成才。教育并没有那么简单!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如果与“习”(实践)剥离开来,很难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事实上,古人是很注重实践能力的,只会做文章而不会实践的人,往往是不被器重的。而且古人也特别注重全面发展,因此,读书人除了读书之处,大多还会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可见,古人的教育并非赞成孩子用99%的时间用来“死读书”的,反而更注重全面发展的实践能力。
我们也不必过于迷信四书五经。历史可以作证:自古以来,读四书五经的人,也并非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比如和坤,比如秦桧,比如吴三桂,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作恶多端的奸臣,也大多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当然,我不是说四书五经不好,而是说四书五经的学习也要看是哪一种学习法,同时还要配合行为教育。圣书上怎么说的是一方面,儿童身边的人是怎么做的又是另一回事。当我们过于迷信某一样东西(文化也一样)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创造力,失去自我,失去了成长的空间。

我非常尊敬王财贵教授,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我仍然对“纯粹的绝对的读经教育”持保留意见。
或许是因为我更尊重生命的本性吧。我认为,东方的经典教育与西方的情商教育结合起来,是目前最完美的教育。
在选择经典著作方面,我倒觉得舒云涛提到“和谐教育”即“生命教育”有一定的道理。
他说:一个孩子是不是教育成功,我们不是看他分数多高或者是否考上大学,而是看孩子是不是和谐。和谐是孩子最成功的教育。
一个和谐的孩子表现在与家庭、社会、自然、金钱以及人生哲学思想的和谐。如果这五大方面和谐了,这个孩子的人生应该是幸福的,事实上我们的整个社会也和谐了。
因此,他倡导,每一个孩子一生一定要读这样五本书:
《孝经》:帮助孩子与家庭更和谐;
《论语》:帮助孩子与社会更和谐;
《道德经》:帮助孩子建立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孙子兵法》:培养孩子的财商,达到与金钱之间的和谐;
《易经》:有助于人生哲学思想的和谐。
紧接着,他又提出:如何通过教育的形式来让孩子达到这五个方面的和谐呢?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东汉的《说文解字》已经有很明确的解释:“教育是行为的教育加上书本的教育。”
因此,光“读经”还是不够的。还要“学而时习之”,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教育”,把沉闷的学习变成有趣味的活动,这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