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要提替群众说话
1988年12月2日,《工人日报》刊登了我写的《群众年终有四盼》这篇文章。没想到,该文在群众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看到文章的人说我替基层群众道出了久想道出的心声;没看到该文的同志,到处寻找报纸,也想看一看。
我搞了几年新闻报道工作,真正像这样能“打得响”、受到读者青睐的稿件,发表的并不多。那么,这篇文章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能收到如此好的社会效果?
那是去年12月初,我去基层采访时,特意以“年终已近,群众在想什么?”为题,采访了基层的一些干部和工人。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上级都有共同的期盼,即“四盼”:一盼检查组不要搞“轮番轰炸”;二盼严格各兑现各类合同;三盼少来点“文山会海”;四盼多来点“反向检查”。回想起许多单位多年来每年年终的往事,我感到,基层群众这“四盼”已是渴望已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于是,我顿时萌生了“为众呼吁”的强烈愿望,向《工人日报》发了《群众年终有四盼》一文。结果,该报很快就予刊登了。
我以为,这篇稿件之所以获得成功,不仅是问题反映的及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真正替群众说了话!
这篇文章的成功,使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当多和基层群众接触,多听听他们的呼声,多表表他们的心愿;多写写与他们密切相关之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拥有最广大的读者,才会受到读者的好评,才能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原载于1989年第二期《青海日报通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