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医院为什么不能够复制
——网友对“高州医院模式”的思考
网上热议高州医院现象,我也写一下我的思考。希望廖厅给予斧正、给予指导。我毕业后曾经在廉江市人民医院工作近4年。高州市和廉江市相邻,都是粤西山区县级市。廉江市人民医院的领导也到过高州参观学习,但是却复制不了高州经验。
高州医院的成绩有目共睹,高州的经验,不是简单的复制就行的。我认为,可以复制的不多,更多的是不可以复制的。
罗马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从高州医院的发展历程来看,自从1979专科建设年开始,高州医院就走出一条明显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第一、牢牢抓住技术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领先的技术,填补了该地区的空白,获得的大家的认可。1981
年就作第一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扩张分离手术。填补了茂名地区心血管外科的空白,并获得茂名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粤西地区首先开展了肿瘤放射治疗,体外震波碎石,心脏手术,肾移植手术等等。
第二、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为“贫下中农”服务。放下身段,真正走群众路线,贴近群众。服务对象是中低端客户,但是却提供高技术,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虽然处于山区中,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高州医院始终保持在同类医院中的领头羊地位,其他医院对此始终望尘莫及。
第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管理、经营模式。高州市人民医院是公立医院,有着公立医院的通病,为什么高州医院能够克服制度的束缚呢?答案在于高州市人民医院的领导核心,领导团队,始终团结一致,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从黄仁康、陈光炜到钟焕清,都是人大常委,能够作为医院坚强的后盾。医院的很多业务,可以说是很超前的,也可以说是在打擦边球,目前很多手术都是实行准入制度,高州市人民医院作为一个二甲医院,能够开展那么多业务,跟前期的先行先试,手术病例、手术经验的积累有关,而有政府做坚强的后盾是关键。只有政府做后盾才能够顶住兄弟医院、上级医院的眼红、指责。高州医院的管理,是非常成功的,重用人才,千方百计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反观有些医院,只是拿引进的人才当作招牌,担心引进的人才“功高震主”。
第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制度性的防止腐败,防止高价,为医院获得了持久的声誉。自上而下,两袖清风,干干净净做医生,堂堂正正做人,一心一意为群众治好病。制度性反腐,不是一般医院能够做得到的,试问现在还有哪些医院能够自行进药,能够理直气壮的跟药商讨价还价,只为了群众能够用上便宜的好药。通过政府采购进医院的药物,在政府层面已经腐败透了,哪里还能够指望医院用便宜药。最明显的就是中山三院的亮甲菌素事件。每张处方不高于80元,哪个医院能够做得到?真正能够复制的有多少呢?我认为起码有下面几点:
第一、以人为本。不管是对病人,还是对职工。对病人,讲究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一视同仁。不做饮鸩止渴的举动。对职工,创造条件让职工安心工作,包括创造让人廉洁自律的制度,高效的绩效评估体系,让人才能够真正成长。丰富职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最基本的包括稳定的住房。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了,但是为什么高州医院能够做得好呢?这和医院领导职工长期培养起来的风气有关,不能够一蹴而就的。
第二、明确自身定位,技术创新,错位发展。医院的定位,医院周围的实际情况不同,发展的条件和目标也不同。
第三、领导班子要团结奋进,政府强力支持。
相反,不能够复制的,或者是反对的呢,更加多。汪洋说的广州市的增城、从化医院,基本上复制不了高州模式。大一点的医院,不屑于为山区穷人治病,更加反对低廉的收费。如果按照高州模式运营,医院基本上无法运转。医院规模小一点的医院,对于高州医院望尘莫及,基金短缺,技术上不去,根本没有高州的发展机遇。各项手术,都有了准入制,想钻政策的空子已经非常的难了。监管部门针对高州现象的蔓延,已经做出了很多规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高州医院承受着同行的质疑、上级的压力,为病人提供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是人民的福音。希望高州医院顶住压力,将红旗继续扛下去。
以上观点仅仅是网友之见,博主没有做任何修改,也没有任何观点倾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