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深圳楼市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疯狂涨幅得到初步遏制,一手二手交易量急剧萎缩,楼市看空论调较为普遍。
原因众所周知。
一方面是税务金融政策发力,投机者悻悻离场观望。二手房市场因房贷紧缩和交易增值税的实操性增强导致交易量萎缩,由此波及一手市场。一部分投机人士基于二手市场退出套现难度加大而暂时离开一手市场,一些普通置业者敏感地观察到市场变化而对后市保有更高期待,因此观望等待。
另一方面是投资外溢形成主流,深圳楼市兴奋点转移。开发商在旺市条件下出现广告投放动力不足,多数深圳本地媒体出于经营的压力开始推动外地楼盘入深和本地投资人外投。经过一年多的推动,“深圳客”“走出去”成为置业潮流。深圳楼市热点转移,投资外溢成型。
三方面是风险意识逐步累积,形成规模共识。深圳房价相当长的时间高位运行,成长性被不断质疑的舆论经过长时间传播被相当一批投资者接受,并形成了规模化的共识,导致部分投资力量消极看待深圳楼市,谨慎入市,短期内减缓供应压力。
四方面是政策不断固化,为楼市提供了较强的现实支持。央行对银行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的多次上调,深圳适时提供政策性住房的详细信息,采取诸如一线监控房企销售流程等具体落地政策,政府有关部门持续地放话等等都强有力地支持了市场秩序的重整。在综合力量的作用下,楼市调控的阶段性成果显现。
应该说政府、公众、媒体在前一个时期无意间打了个非常漂亮的配合仗。这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出现的比较少有的局面。很多人也据此表现出了明显的乐观。在房地产业常规的“金九银十”到来之际,舆论普遍认为,深圳楼市逆市翻盘,重现高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目前市场尚存诸多“假象”值得我们警惕。
房价事实上仍在高位运行,没有得到真正遏制。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8月,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深圳仍然位列涨幅较高城市榜单(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均上涨率深圳第二,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深圳第一),很明显,目前深圳楼市所表现出的主要是交易量下挫,价格仍然坚挺。另外,“深圳客”近几年在走向周边城市的过程中已经大幅抬升当地房价,东莞、惠州楼市普涨的事实,将在一个适当的时机最终会对深圳房价形成反向烘托和抬升。
大多数开发商仍在坚守价格,强势博弈姿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深圳楼市“有价无市”的特征突出。这个现象表明,供需双方博弈的态势没有结束。大多数开发商目前对后市总体表现积极,目前出现的开盘销售率走低只是让他们回到了二、三年前的状况,这个事实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开盘价格的定位。此起彼伏的高价拿地的消息和事实表明,开发商对后市依然乐观和看好。开发商主动、强势的单极市场角色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集中营销季节到来,置业者面临强势营销挑战。“金九银十”到来,有可销售项目的开发商正在精心备战,可以预见的是,楼市舆论将再起风云。一些开发商将通过集中的营销攻势形成短期的市场话语势力使本来已经转移热点的深圳楼市有可能出现“热点回归”,一个个分散的置业个体,将面临开发商有组织有计划的营销“软暴力”考验和挑战。
在这种态势下,目前暂时平静的楼市将再次陷入一场公开的、集中的博弈。深圳楼市能否平稳度过九、十月,对后市影响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公众利益的关联方联手护市。比如,公众与舆论需要继续保持合适的沉默。公众应该要明白自己才是决定楼价的真正力量,在面对热市时要保持理性,视自身力量而为。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事实上存在的可销售房屋量达300多万平方米,还有新房将持续入市,短期内不存在特别紧张的供应短缺问题。对媒体而言,要恪守公众立场,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点,不要炒作楼市,尤其对房价和房源问题不要随开发商起舞,以防单向商业舆论推动投资回潮。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在此阶段要特别保持高度戒备,既定措施要坚持和严格执行,同时,要集中、加大向市场“放话”的力度和频次,通过制造充分的信息对称来影响公众对楼市的健康预期。同时还要备有预案,可供随时出台。
总之,楼市尚未稳定,各方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