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六榕寺出来,一路上都是漂亮的骑楼,其中不乏羊城的老字号。虽然是国庆,公交车人并不算多,因此欣赏外面的街景还是蛮舒服的。与东莞给人的感觉不同,羊城一进入它的生活,就能感觉到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也许这是一个城市的积淀,跨越千年的不断累积,像一本垒加而成的中国史一样,深邃与神秘同在。
也便是瞬间的功夫,已经到了陈家祠,此次广州之行的第三站。祠堂前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广场了,广场正前方竖着一座牌坊,刻着“古祠流芳”,这是羊城八景之一。祠堂前置放了一排的花木,所以并不能直通,要走侧门。站在祠堂门首,真的难以想象这仅仅是一座祠堂而已,它的繁复与奢侈让前来的很多人瞠目结舌,那些各异、生动而鲜活的石雕、砖雕、灰塑、木雕等等,眼睛都来不及眨一下,生怕错过了每一眼最给力的那一闪光点。陈家祠售票口拍着长长的队伍,还有很多日本人和欧洲人,他们很安静但也很新奇,热烈而窃窃的讨论着眼下的这座祠堂,看着他们评头论足的样子,真的会觉得我们祖先的伟大。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风档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此一段来自百度百科)

陈家祠兴建的年代(光绪十四至二十年),应该是战火频仍的一个年代,风雨中摇曳的清王朝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变革的边缘,四年后来自佛山的一位年轻人在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出有似闹剧一般的“百日维新”。广州作为薪火的源头,也作为列强侵占比较严重的一个地区,陈家却在耗费巨资修建这么一座巧比天工的祠堂,想想就不知道是可喜还是可悲了。陈家应该是广州的大户,在城隍庙内也能看到陈家人的书丹。

但陈家祠以它的辉煌震惊了今天的世人,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一座祠堂,在我的家乡祠堂、祭祖这些事情都已经成了遥远的往事,族谱也早已经在文革的岁月里化成了灰烬,已经很少人知道我们这一族是从哪里来的了,这是一个族群的悲哀,当他们无法看清自己来时的路的时候,也注定了他们不会有太大的凝聚力。因此当犹太人重返耶路撒冷地区的时候,在那么一个充满异族和战火的地方,他们依然能够顽强的支撑到今天,那是他们的梦里家园。

在陈家后世的心中也有这么一座祠堂,祠堂深处住着自己的老祖宗,孝子贤孙们会定期来这里祭拜,而也会有族中的孩子到这里聆听先生的教诲,就在这样一件祠堂,三代人被紧紧地拧在了一起。其实这也是中国人的心态,虽然在北方很多祠堂、族谱都已经被毁掉了,但有句话很能说明问题:“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中国人的心里就有一种很强烈的地区意识,从内心深处就觉得跟自己从同一个地方来的人相对比较好亲近。而在聚族而居的村落里,一种类似理事会的民间组织也在慢慢行动起来,合族来办一些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事情,如红白事,由族中年长者组成理事会,哪家出了红白事,全族人闲着的都要听从统一调遣。虽然没有了祠堂,但还是有老人在,这种老人就是一座精神里的祠堂,可以在那里找到依靠。

聚贤堂前的石雕狮子
留恋在陈家祠色彩欲滴的灰塑和陶塑中,这种极富地域色彩的屋脊装饰在北方是不会看到的,人物、花鸟、亭台、山水一组组构成一个个久远而生趣的传说故事,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隔着很远的距离,加上不太完美的天气,我这个近视眼很难将它们看仔细,但单单这种朦胧的感觉就已经令人神往了,当对着镜头细细地拍下它们的时候,就不断地在心底呐喊“完美”!陈家祠的砖雕同样很给力,尤其是祠堂前壁上的那几幅,每幅据说是4米,戏曲人物、苍松翠竹、狮子凤凰、菊花雀鸟等,脖子都看得有些僵硬了,但还是不忍心低下来,似乎那雀儿就要飞起来了,锣鼓一响,那人物就开始铿锵起来,一切都栩栩如生的,不由人不赞叹。

祠堂最后一进院落是供奉祖先的地方,高大的木雕做成的神龛,华丽而肃穆,那一层层递上的牌位犹如一条沟通先辈的天路。我突然想起了《红楼梦》中贾府祭祀宗祠的场景:“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珮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想必当年陈家祭祀宗祠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场景,诺大的一个院落里挤挤挨挨沾满了族中的男丁,但却鸦雀无声。









链接广州行游记:
光孝寺
南汉铁塔
误打误撞:走进城隍庙 博士·居士·六榕寺
古祠流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