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牛气或加快房市拐点变现

(2007-08-23 18:26:00)
标签:

房产/置业

股市牛气冲天

房市拐点变现

分类: 地产风云
                    股市冲天牛气或加快房市拐点变现
 

      最近到银行办事的人都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人满为患,工行因为代办养老金业务历来如此,可是最近的建行、农行、中行,即使北京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也像是一个熙熙攘攘的营业大厅,哪来的这么多的人呀?这些人怎么会突然在银行集中呢?原来最近的股市连连冲顶,人们是本着冲天牛气来买基金的。银行的代办业务尚且如此火暴,证券市场内更是火热的不得了。


      前天(8月22日)中央银行意外宣布了今年的第四次升息计划,上次的加息日期是7月20日,仅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再次加息确实有些意外,央行表示此次的加息原因是为了合理的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一般认为此次加息肯定于上月的CPI指数上涨到5.6%有关。


      按照一般的理论关系,加息对股市来说应该是一个利空的消息,头天加息,第二天股市有下跌的表示才对。但正像前四次加息后的股市表现一样,昨天的股市依然逆市而上,并且逼近5000点大关只有1点之差,创造了历史性的新记录。一年之内上证指数从1565点直窜到5000点,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同期购买基金的客户也是赚了个喜不自禁。


      相对股市的现金进帐来说,买房人的资产额度也是大涨了不少,但是买房人要真正把房产变现成资金却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你不但要交各种各样的税、费,还要提防被中介忽悠,最主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有价无市让投资人苦笑不得,人家开发商的楼盘可能人流如注,但自己的房子挂出几个月也不一定能出手。即使你好不容易把房子卖出了,但算上贷款利息、装修费等等花消,那时就会发现房子虽然卖了个高价,但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如果算上其他的机会成本,只能说买房投资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最近房子的价格还有往上涨的势头,但动不动上万元的单价有多少人能吃得消呢?即使投资可以贷款,那样的首付和月付也是不小的负担。相比投资股市和基金来说,投资的要求就简单的多了、自由的多了、轻松的多了,股票和基金不但不受资金多少的限制,还可以随时变现,自己始终能在主动位置掌握投资的方向。


      年初股市转牛市的时间就有不少的投资人从房市向股市转移,这也直接导致了房市的萧条,因为从今年初以来,房地产市场就一直处在期房现房销售面积双双下降的状态中。不但今年的两届房展会没有了往年的火热,北京的房展会让威海的海景房抢占了风头本身就是对北京那些上万元楼盘的讽刺。一些赶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开盘的项目,也是闹了个冷清的尴尬下场,有资料统计今年的黄金周还不及往年的一半销量。


     最近北京市统计局公布了今年1月到7月的房地产情况,1—7月份北京市销售现房251.9万平方米,销售期房787.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9.4%和14.6%。其中商品住宅现房销售183.5万平方米,商品住宅期房销售658.6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46.3%和21.1%。


      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了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形式,与其他的商品市场不同,房地产市场还是一个完全的卖方市场,开发商具有完全的定价权,因此虽然今年以来的销售不景气,但房屋的售价还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连续13个月全国的涨幅都在5—6%之间,北京等一线城市都在10%以上,最近的7月北京的房屋销售价格涨幅是10.4%,其中新建普通住宅的价格同比增长了12%。


      由于房屋售价由卖房人说了算,房屋价格的邪涨让一切的定价理论和成本说失去了意义。只要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什么样的高房价都可能被制造出来,楼盘之间的相互攀升让房地产市场不断的走向邪涨的邪路。


      高房价下大量投资资金退出房市,究竟是什么人在推升房地产火暴的场景,最近有业内人士暴料说,在售楼处销量排名榜后,人们还要注意了解销售合同撤单比例,据说有的项目的撤单比例达到40%左右。这是真的吗?不管怎么说,面对高房价和低销售量,以及开发商不断制造的捂盘惜售策略,以及形形色色的销售办法,每一个买房人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比较一下房子还能涨多高?一线二线城市还有多大的潜力和利润空间?


      股市当前是一个不错的投资环境,但投资股市有风险,入市当小心,但投资房市的机会已经没有了昨日的辉煌,这是明摆着的,今天牛气冲天的股市或真能加快房市拐点的快速变现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