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监而不管”给房价邪涨留下空子
政府调控房地产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目前使用最多的,也是最无效的一个工具就是金融方面的利率政策。从2004年开始算起,人民银行每年都会像配合房价上涨似地上调那么几次利率,结果是利率越调房价越高。今年的3月18日和5月18日这不又分别上调了0.27个百分点。估计依然不会见到什么效果,其原因就是房价的增涨幅度远远比利率的调整高出去了很多,同时增长的利率负担很快就转移到了购房人的身上,而对直接调控对象的开发商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
在现实情况下,对房地产调控影响最为激烈和有效的政策应当是土地的监管,因为房子是建在土地上的,土地对开发商来说比谁都亲。同时,土地又是政府掌控的最大资源,政府完全可以利用土地的分配来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这些年政府方面对房地产市场的混乱发展出台的政策可是不算少,去年下半年来就出台了有二十几项,但每一个政策都是轰轰烈烈出台,个把月就悄无声息了。难道政府真的黔驴技穷了?为什么掌握着房地产命根子的政府反倒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了?
专家分析,北京市2004年的土地开发量比2003年下降了40%,2005年比2004年下降了50%。另一方面北京市存量土地规模大约在4000公顷左右,完全可以满足一到两年的建设使用。因此应当“挤压”开发商手中的存量用地以尽快形成有效供应。在地产新政下,房地产开发商的施工进度明显放慢,2006年北京市上半年商品房竣工面积仅有798.6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27%。今年以来,原来预计4月份该有近40个楼盘入市,结果只有十来个亮相,5月份铁定的51个楼盘,到现在已近月底了,能够见到的还不到一半,捂盘、惜售成了制造供不应求的重镑炸弹,把政府打压高房价的预期毁的不轻。
确实不能否认政府一直试图利用土地政策上的主动权来有效地调控房市,去年陆续出台了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政策、勒令地方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回收政策、打击吞地倒地的不法行为、扩大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措施。但哪一项得到了真正落实?开发商们都有了种“狼来了‘的感觉,哪一个开发商会真正担心土地被无偿收回?现在囤积土地、坐地倒手、延迟开发、缓慢开发的现象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有谁被送上了法庭?
虽然开发商储存了大量的土地,但“地荒”推动房价的观点,在地产界一直在广为流传。确实自8·31大限以来,实际的有效土地供应量的确在减少,土地的争夺战就显得更加激烈。去年的广渠路36号地招标中,30几个亿的地块竟吸引了15家著名企业参加投标,今年的两限地块有招来一些顶级地产大鳄参加,可见储存土地依然是当前开发商们的最重要的事情,对消化已有的的土地,还真的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从公开的数据看,2004年1月至今,北京市住宅项目用地总共供应了5775.11公顷,共712宗,规划建筑面积7866.418万平方米。其中划拨出让的用于经济适用住房等带有政策保障住房的用地为550.58公顷,约占住宅供地总量的10%。2004年1月到2006年6月,已经出让的712宗住宅用地,完成开发建设的只有74个项目、共669.7714公顷,其余638个项目都正在开发建设当中。而这638个项目中,正在开发建设的土地面积为2258.003公顷。扣除已经完成开发的669.7714公顷和正在开发建设的2258.003公顷,也就是说,北京市已经出让的住宅用地中还有2947.3356公顷土地尚未动工开发建设。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5月在北京召开的2006年中国地交会上,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曝出的一组惊人数据:国土资源部在清查北京市2002年至2005年的住房建设供地情况时发现,目前北京市已供土地中,尚未形成实际住房供应的土地面积还有4000公顷、规划建设面积8000万平方米,占已出让住宅用地面积总量的53%。
如果按照“国六条”的要求,国土局应当加大对已供住宅项目中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对超过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依法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并限期开工。对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管理部门能够说到做到吗?
现在的问题是调控房市的大任好像落在了建设部们身上,但土地部门好象对房地产的影响有点鞭长莫及的感觉,同时暴露出了土地监管上的问题.利用土地获得好处也成了尽人皆知的秘密,海淀原周区长利用批地获利的的事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反面教材。实际上官员的腐败主要在项目建设前的土地审批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利益冲突最为明显,有时一个批件就价值上亿,可能抓土地环节的调控会有个又好又快的结果。
建设部门既当教练、又当裁判、有时还是运动员的角色决定了其在调控中的作用必定大打折扣,而动不动就十来个部门一齐出动的架势又进入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怪圈,看来转移相当部分的调控责任给到土地的监管部门,真正地从土地的利用入手,可能到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不要让监管者监而不管、管而不抓、抓而不罚,就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出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