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发炎”没有反应出医院的不是吗?
(关于"茶水发炎"事件和博友的再讨论)
关于“茶水发炎”问题的讨论基本上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挺记者的观点,认为记者创造性地探营手段将当前医院里存在的乱用药、乱检测的现象揭露的淋漓尽致;另一种意见认为记者作为一个门外汉竟采取偷梁换柱的方式,制造轰动新闻是典型的欺骗行为,应当受到社会的谴责。
仔细分析博友们的留言就可以发现,挺记派里什么行业的人都有,而倒记派里几乎是清一色的医院大夫。这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都吃五谷杂粮,谁没有到医院瞧过病,那是不是留言的网友也有被忽悠的经历?而“茶水发炎”直指大夫痛处,焉能不让人愤怒?
有大夫气愤地表示,该两记者惯用欺骗手段采访,是缺乏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这样没有道德的记者,以后谁还敢给她瞧病?万一她再胡编病史、提供假样,回头再和你打官司,岂不是惹火烧身?看来这样的记者有打入黑名单的必要了,让她从此不再能进医院的门。
还有的大夫反思,以后是不是应该再增设几道过滤网,防止虚假信息干扰了医生的诊断。在我看来这实在是过虑了,不管怎么说在医患关系中,医生还是强势的一方。虽然现在的医患冲突有日益增长的势头,导致一些医学论坛上的老师都要先讲规避风险的技巧。但是也应当看到不断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进程是所有行业的共同要求和特点,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不仅给大夫的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同样在学校里老师们又何尚不是感到孩子们也越来越难教了。
医患纠纷增多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也迫使医院和大夫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加强管理,包括完善、保存医疗资料,医患纠纷的出现也是大家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增强的表现。总不能因为有过医疗官司就层层设防,好象洪同县里没好人似的,个别的医疗纠纷不能与日常的看病治病相提并论。
不知道是不是医生的工作习惯释然,卫生界人士对“茶水发炎”事件的认识基本上都集中到了“茶水发炎”这么一个专业技术问题上,可能因为医生天天面对人命关天、生生死死的紧要关头,以至于有时时刻刻都像手拿手术刀的似的小心翼翼。
什么人都有以怨报怨的可能,而独有大夫不行,因为大夫身肩救死扶伤的革命主义义务,对敌人、对罪犯尚且可以先救人再审判,为什么有的大夫对记者竟恼怒到连其生病都不能医治的程度。有大夫担心会不会这样的记者在平时看病时也丧心病狂地以什么东西代替样品呢?甚至会采取类似骗保的办法来要挟医院?如果有更多的病人们也这样胡闹起来,那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如何保证?如此下去当医生的风险不是太大了吗?
有的大夫以为今天记者报道了“茶水发炎”,那么明天记者真的看病时会不会也拿茶水化验,或者在看病时胡乱地说这痛、那疼呢?会不会有别的病人也跟着学,故意制造事端。这样的可能性是根本不会存在的,相信记者不会、其他病人也不会,因为病人是为了治病才到医院的呀,正像大夫们说的,没有正确的条件,哪来正确的答案,断不会有人敢拿自己的生命和医生开玩笑,那不真的成了花钱找罪受。
而今天的“茶水发炎”与记者看病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只是想验证一下医院是不是存在只看化验单就开药的情况,也就是说她们想检测的是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医疗器械的准确度,现在看来仪器的检测是失灵了。这个试验的直接目的也是为了报道作用,而根本不是为了医治记者什么病症。
普通的网友对“茶水发炎”的认识大概不是纠缠在茶水样品上,也不是检测报告上该不该出现阳性的结论,而是认为大夫不应该仅根据一个报告单子就开出一堆的药品来,很多大夫也说,患者自诉病史哪能不信呢?现在恰恰是人们对根本不注意患者自诉,仅按单开药的行为表示出了不满。“茶水发炎”的记者要想反映的实际上也是这么个问题,如果都像裘法祖院士那样能够摸摸肚子、听听胸口、或者号号脉搏,即使报告单上显阳性,那么茶水也不可能出现发炎的症状。
平时经常看中央十频道的科学探索节目,其中大量的医学类节目充分展示了中国大夫们高超精湛的技术水平,我相信在中国的医学水平比外国的叉不了多少,如果说理论研究和尖端技术人家还略胜咱一筹的话,那么实际的操作技术中国的大夫肯定是一流的,其原因就是中国有着太多的病历样本,哪怕一个县级医院的病历都可能比人家国家级的医院碰到的情况还多呢?
因医致富的大夫很多,也曾在火车上碰倒过利用周末从北京赶场到成都做手术的名医教授,人家有那个本事、又能救人一命,这不是大恩大德吗谁还会眼红?也曾听到朋友讲过虽然身在北京知名医院,也还是靠工资吃饭。像博友“心寒”和刘永讲到的基层医院的情况肯定是事实的,正像博友们说的那样医院之间的差别还是蛮大的,医生的素质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把医疗行业说的一团漆黑。但从整体医疗卫生业来看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的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利,所以我们还没有必要急着大唱赞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