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分类: 地产时评:凡事麻辣烫一下 |
地王争霸之2009火拼2007
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性。2007年全国楼市经历了大起,2008年出现了大落,2009年似乎再现2007年“风采”,继3月以来房价上涨之后,近期地王频现,一如2007年第三季度之盛况。
就土地市场而言,2007年上海风光无限,2009年北京赚足了眼球。2007年7月,保利在上海一天之内拿下外环以外三幅地块,其成交价都是起始价的3至4倍,楼板价已与周边房价持平;8月,上海南京东路163地块,以66930元/平方米的楼板价使得该地块成为了内地单价地王;9月,浦东花木新民北路地块,金地集团以高出底价122%的59.89亿元的报价领先,后因出让方恐高而暂停决标;11月,仁恒地产以2万平米的楼面价拿下新江湾城一幅土地,高过周边现房价格,这一区域最高纪录保持至今。
2009年5月以来,北京频频暴出地王,而且是“地王后浪推前浪”:广渠路10号地、通州九棵树地块、奥运村乡地块、广渠路15号地,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可怜累坏了一帮房地产“娱记”。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数据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成交额接近236.7亿元。6月北京共出让土地27宗,成交金额达138.2亿元,一举超过前5个月的成交金额总和。
从全国来看,眼下地价上涨之势,与2007年相比,有些“小巫见大巫”。今年1-3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40.1%,说明地市冬眠未醒。从4月份开始,部分城市土地市场开始复苏,招商地产、金地、绿地等地产巨头率先拿地。比如4月29日,金地集团以5.4亿元,以82%溢价拍得青浦区徐泾镇3号地块,标志着上海土地市场迎来春天,其后多幅地块皆出现大幅溢价成交。1-5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28.6%,跌幅大幅收窄。反映出今年这轮土地行情,主要由大企业操办的,大部分中小企业依然谨慎观望。
200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40609万平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同比2006年增长11%。整体上比今年红火得多。从地王规模和价格分析,差距就更大了。上海、天津、南京、杭州、重庆、东莞、成都、厦门等很多城市频现总价地王和单价地王,许多地块的出让价都比底价翻了一倍以上。比如:成都春熙路商业用地,从每亩2000万元暴涨到8800万元,成为西南地区的“地王”;天津津南区一地块,起挂价为13亿,最终以62.9亿元成交;长沙市新河三角洲地块居然拍出92亿元的天价比46.3亿的起拍价高出近一倍,成为全国新地王,且保持至今。
对比这两个年份楼市表现后,大家不必过于上火,别被眼前地王乱晃的架式吓倒。接下来,分析一下催生地王的原因之别。首先,从宏观背景分析,2007年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繁荣顶点,实体经济火热,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亦巅狂,2009年经济处于触底复苏阶段,经济面并不支持楼市赶超2007年,地价上涨主要受房市回暖影响,而房市又受投资投机刺激和拉动。
其次,观察资金面。2007年资本市场繁荣,地产商从股市融资的速度和规模增长很快,比如2007年4月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逾129亿港元,9月远洋地产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119亿港元,10月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128亿港元。1-9月,房地产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总共融资304亿,其中仅万科一家就增发100亿。“上市圈钱——大规模高价圈地——股票估值提高——股市再融资”,上市公司形成了这样一个迅速扩张、膨胀的循环。2009年资本市场没什么大指望,可银行信贷却是块超级大“蛋糕”——上半年7万亿,大地产商从中获益匪浅。
再次,比较地王赢家的性质。2007年拿地王的企业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非国资的上市公司,如富力、绿城、万科、金地等;二是外资地产商,如新加坡仁恒、香港长江实业等;三是老牌国企地产商,如保利、招商、北辰等。今年,国企表现非常抢眼,尤其是还冒出了央企下面的“地产新兵”,比如最近在北京当地王的中化集团旗下的中化方兴和中国电子集团下属的成都中泽置业;而外资还在玩潜伏,万科这样优质非国资企业则不愿盲目追涨。
最后,从时间进度分析。2007年地王的表演持续了近半年时间,今年只进行了两个月,除非之前有重大调控政策出台,否则抢地喜剧将持续到9、10月份,方会降温。但若进一步疯狂化,喜剧也有可能变悲剧。2008年,绝大部分2007年抢当地王的企业,都悔得肠子青。如果明年楼市再度回调,注定还会有企业为今年的妄举而落寞。
本文刊发于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