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涨

(2009-06-14 15:51:26)
标签:

房产

分类: 学习心得:分享名家观点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政府发行过多货币,物价上涨

 

最近一段时间,又在重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是一本写得比较生动的经济学基础读本,专栏作家、经济学家梁小民翻译的也比较有趣。

 

正好读至“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一章,这个主题也是当前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部分投资性购房需求就是担心流动性过剩,将引发通胀。曼昆总结出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我把本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摘要如下,有兴趣的朋友可思考一下。

 

1、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增长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按货币供应学派的观点:货币增速大于GDP增速2-3个百分点即可。近几年我国一般高出4-10个百分点,目前高出约20个左右)。

 

2、货币中性原理断言,货币供给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如名义GDP、利率、工资、物价等)并不影响真实变量。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中性近似的描述了长期中经济行为。(即短期并非中性)。

 

3、正常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所得税和销售税来筹资,也可以通过出售政府债券来筹资。然而,政府也可以简单的通过印发货币来为自己的一些支出付款——实质是征收通货膨胀税——向每一个持有货币的人征收的税。(注意:目前我国既发债,又印钞M2增涨近26%)。

 

4、费雪效应: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名义利率等量上升,因此,真实利率仍然不变。(估计明年我国可能加息)。

 

5、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使他们变穷了,因为认为通胀提高了他们所买东西的成本。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通胀也提高了名义收入。

 

6、通货膨胀的成本是较为隐蔽的。包括与减少货币持有量相关的皮鞋成本(频繁去银行存取钱),与更频繁调整价格相关的菜单成本(换菜单),相对价格变动的加剧,由于税法非指数化引起的税收负担的不合意变动(税收失衡)、由于计价单位变动引起的混乱和不方便,以及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财富再分配(有利于债务人)。在超速通胀期,这些成本是巨大的,但在温和通胀期(物价年涨幅小于10%)时,这些成本大小尚无定论。(看来暂时对我国没有明显影响,去年我国CPI最高月份时也只有8.7%,今后两年再创新高的可能性极小)。

 

已推荐到房产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限价房该判“死刑”了

已推荐到房产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物业税短期不会促跌房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