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龟兔赛跑”,冯仑最具冠军相!
(2008-06-24 09:05:32)
标签:
地产商房产 |
房企“龟兔赛跑”,冯仑最具冠军相!
到底应该快点跑,还是慢点走?这是一道摆着所有企业面前的难题,房地产开发企业亦逃脱不掉。如果截取一些房企发展历史的片断,既会看到那些快跑者洋洋得意的面孔,如2004年的顺驰,也会发现飞人摔跟头的狼狈不堪,如2006年的顺驰。同理,慢走者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也会有开心与郁闷的不同表情。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有点像龟兔赛跑,只有到终点,才会决出胜负;做企业,永远没有终点,只能比比谁将走得更远。
众所周知,近一个时期开发商们的日子不好过,资金紧张成为大家的共症。原因很简单,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开始下行,加之地震灾害的负面影响,不景气已波及全国,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一方面销售资金回笼迟滞,另一方面去年很多企业争相圈地,导致今年应付的土地出让金和开发费用负担沉重,外加从紧的货币政策使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不畅。结果是,中小企业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大企业亦开始转让土地和项目以求缓解资金压力,连万科、富力、恒大这样的实力派也难以免俗。“兔子”们似乎正在为曾经的狂奔,付出现在“腿抽筋”的代价。
近期,由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等五家机构共同发布的《2008年沪深房地产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10强》和《2008年沪深房地产上市公司成长能力10强》两个排行榜,颇有一番与此相关的研究价值。前者体现的是企业活命的能力,可称之为“龟派”,后者体现的是企业跑路的能力,可称之为“兔派”。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指在市场环境、宏观经济政策、不可抗力以及产业发展周期等条件恶化情况下维持正常运营,并保持企业长远发展的基本素质。排行榜主要考察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现金流状况以及企业营运效率四个方面的能力。“龟派”排名前10的分别是陆家嘴、亿城股份、中粮地产、万通地产、天房发展、上实发展、广宇集团、万科、新湖中宝、金丰投资。
不妨分析一下“龟派”企业的特点。排名前10位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国资控股企业,包括陆家嘴、中粮地产、天房发展、上实发展、金丰投资;另一类属私人资本控股企业,包括亿城股份、万通地产、广宇集团、新湖中宝;只有一个万科有些另类——股权非常分散。
国资控股企业在经营战略上比较保守,区域性国企尤其如此,陆家嘴和天房发展的业务分别局限于上海浦东和天津;从资金上分析,大型国资企业要比其它企业乐观许多,他们背靠当地政府和母公司的支持,有条件获得许多优质资源,陆家嘴和天房发展都是多元化经营,赚钱的门路不少,卖掉一块优质土地便能过上几年好日子。比如,截止2007年底,陆家嘴的资产负债率为35%,现金存量达41亿元,每股现金存量为2.24元,企业资金相当充裕,根本不需要再融资。中粮地产背靠央企母公司,“大树底下好乘凉”,在进行全国扩张的情况下,财务状况依然较好。至于金丰投资,近几年业务萎缩,只能维持短期的安全状态。
私营股本主导的房企,同样可以很好的控制风险。亿城股份和万通地产,典型京派开发商,企业战略偏理性,擅于合纵联横,扩张步调稳健,尤其是万通自从傍上泰达这个大款后,在天津发展势头良好。广宇集团和新湖中宝,典型的“浙派”开发商,精明而灵活,广宇集团是去年在内地IPO的两家企业之一,业务布局以杭州为主,兼顾三线城市,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这四家企业,与富力、碧桂园、恒大、金地这些“南派”地产商的高速扩张相比,发展节奏适中。
接下来,再看看“兔派”们的特征。企业成长能力是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的能力,主要反映了企业增长的速度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根据2007年公司年报,排名前10位的企业分别是:万通地产、中体产业、中天城投、广宇集团、绵世股份、保利地产、金地集团、东华实业、华发股份、泛海建设。
若论企业规模和实力,这10家企业多数排名并不靠前,但他们2007年的发展速度却非常惊人。位列首位的万通地产的主营收入同比增长7.7倍,通过增发后股本规模扩张了252.08%,净资产增长了193.6%;中体产业凭借“奥林匹克花园”项目在全国快速扩张,2007年净利润增长高达264%;其它8家企业销售额和净利润增长率都超过100%。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股权结构分散,企业治理结构较好。
经过几年的宏观调控之后,尤其是眼下楼市低迷时期,房地产企业都认识到了稳健经营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加剧的时代,不进则退,经营战略过于保守,必然会导致行业地位下降。正由于此,以前顺驰的“脱兔”战术已被证明风险极大,而陆家嘴股份这样的“老龟”做法也并不可取(近几年综合实力排名持续下降)。比较这两个榜单后,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万通地产和广宇集团同时出现在两个榜单中。这也就意味着,这两家企业同时具有龟的稳健与兔的敏捷——众多地产商追求的理想境界。
其实,观察近几年香港地产大佬在内地发展策略,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与万科、金地、碧桂园、保利等内地巨头相比,新鸿基、长和系、太古、恒基兆业、新世界等企业在内地扩张速度并不快,他们依然坚持“精选细拣”、“质重于量”的拿地原则。原因在于,他们多已历经半个世纪的市场风雨洗礼,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腥风血雨中也成功地熬了过来;况且,在内地投资中也曾遭遇过挫折,他们多数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内地市场,却在之后几年中苦苦挣扎。许多早已到手地块被迫拖至本轮市场繁荣期才得以动工,著名的汤臣一品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项目皆如此。
龟兔赛跑,双方谁都有赢的可能性。如果地产商能同时融会二者的优点,则无论市场潮起还是潮落,都能成为持续向前的优质企业。少赚低风险的钱,比多赚高风险的钱,更有价值。
本文发表于《中国房地产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