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述:关于爷爷去世,我有几点一直觉得很神奇。一是,春节前后我买过一双白色的鞋,一直没穿,初八带去西安,一周后穿上,大约是正月十五左右,而爷爷正是正月十五逝世的。二是,二月底我写过一篇小说叫“三年爷爷”,这个标题怪异得很,此前我没有用过任何关于爷爷的标题,这个标题写出几天后我才获知爷爷去世的消息。三是,正月十五当夜,爷爷的屋子里的灯笼着了火,而在千里之外的我那天晚上写的文章的标题竟然是:“小心火烛”。)
(我是无神论者,我只是如实记载几件表面看是巧合的事。立此存照。)
今天给爷爷上五七坟。在我们家族的坟地上我们面朝爷爷的新坟跪了很久,磕下每一个头的时候我都能闻见麦苗和土壤的气味。说实话,爷爷的突然离世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悲伤,毕竟爷爷享年87岁,也算喜丧了,而且我获知消息的时候爷爷已经去世多日,现在上坟也只是大家在一起执行一个隆重的仪式,妇女们伏在坟上嚎啕大哭并不能代表她们内心的伤痛程度。但是这种熟悉的气味却让我忽然悲伤地意识到,爷爷永远睡在了这片土地下,再也不会回他的小屋了。
在爷爷的小屋里我翻检了很久,最后找出了一堆我们村在1973年前后的账本、欧阳询皇甫碑帖的拓本、康德五年(30年代的满洲国年号)出版的《实用字典》、康德三年的《论语集注》、1953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从1989年至今的所有皇历、《呼家将》。其中居然有一本爷爷的日记,而且是像《易筋经》一样隐秘地写在我爸爸的一本听课记录本上,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交错,有时甚至与爸爸的笔记相混淆,有的字迹已经被雨水浸泡,有一部分甚至在爷爷逝世的当夜被烧焦了,但在至今犹可辨认的字里行间,留下了爷爷犹可记忆的最后的七年。
进入一个人的内心当然是一件难事,尤其是进入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的内心,简直是不能完成的任务,当面对谈一般不太可能,左右打听只能算是捕风捉影,但如果有文字的话,倒是一条捷径,至少,文字能打开一部分愿意为外人所了解的内心,就像我的博客。我爷爷却没有告诉过任何人自己有写日记的习惯。严格来讲,这本文字也不算日记,只能算是爷爷当了半辈子会计留下的职业习惯,把每天的花销和见闻都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在案。但我觉得,这本账本几乎是我所见过的内容最丰富、最深入内心的日记。
爷爷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记载自己的身体状况。在1998年的一页纸上,爷爷写道:“……(被烧焦)8日从床上掉了,是晚上7点30分。12点30分才爬上床。由此身体渐渐衰弱,周身疼痛。”爸爸说,爷爷一直没有说起过这件事。我于是在想那个夜晚,爷爷是怎样在地上躺了五个小时,内心是不是还掠过一丝绝望,仿佛看见死亡提前十年推门而入。日记越往后翻,爷爷的笔迹越潦草,在今年的正月初七,爷爷还记下收到某人的饼干四包,这些字迹已经失去了间架结构,这时候爷爷的手已经抖得握不住笔了。此后的日记一片空白。三天后,爷爷摔倒了,再三天后,爷爷去世了,这本日记再也不会写下去。
这本日记可以看成是爷爷一步步走向衰老的缩影,我捧着它一页页翻看也像是在陪爷爷走完最后的七年。余华的《活着》中有一个老人叫福贵,我翻日记的时候觉得爷爷也有一颗福贵的平常心,他很清楚可能今天晚上写完几句话后就永远不会再动笔了,可还是要写,今天买煎饼的钱还是要记下,多记了一笔便像是向上天多借了一天。
爷爷还记录天气。“3月12日清明,天气晴,早北风,下午转东风三级约。4月3日下午4时45分,旋风由东北来的,向西南击去。”如果你问我爷爷2003年下了多少次雨,他一翻日记就会告诉你62次。如果你还想知道得更详细,爷爷会一天天读给你听:“2003年农历5月5日,天气晴,芒种无雷。5月11日,早有小中雨。5月12日,有零星小雨。5月13日夕时下雷雨至14日早,下雷阵雨大。”
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收支笔记,那毕竟是爷爷的老本行。2002年7月3日,爷爷去买菜的路上发现了一只饿坏的小猫,于是顺便买了一点虾皮喂了它。这个故事在账本上的表现形式就是:“7月3日,买刀1把2.00,蛹子1.00,咸菜姜片1.00,火机0.5,虾皮1.00(喂猫),卫生纸1.00,共6.50。”我觉得这是我读过的最动人的故事。
爷爷在家自己种了蔬菜,在日记里也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06年农7月15日种胡萝卜(21日见苗)。7月18日种萝卜(青的)(21日见芽)。7月19日种白菜。7月24日种菠菜。8月16日种蒜(142瓣)。9月5日种蒜,102瓣,6天见苗。10月5日种菠菜(下小雨)。9月8日种蒜,10日又种蒜和菠菜。10月8日种菠菜,没使水。”
在爷爷的小屋里我翻检了很久,最后找出了一堆我们村在1973年前后的账本、欧阳询皇甫碑帖的拓本、康德五年(30年代的满洲国年号)出版的《实用字典》、康德三年的《论语集注》、1953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从1989年至今的所有皇历、《呼家将》。其中居然有一本爷爷的日记,而且是像《易筋经》一样隐秘地写在我爸爸的一本听课记录本上,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交错,有时甚至与爸爸的笔记相混淆,有的字迹已经被雨水浸泡,有一部分甚至在爷爷逝世的当夜被烧焦了,但在至今犹可辨认的字里行间,留下了爷爷犹可记忆的最后的七年。
进入一个人的内心当然是一件难事,尤其是进入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的内心,简直是不能完成的任务,当面对谈一般不太可能,左右打听只能算是捕风捉影,但如果有文字的话,倒是一条捷径,至少,文字能打开一部分愿意为外人所了解的内心,就像我的博客。我爷爷却没有告诉过任何人自己有写日记的习惯。严格来讲,这本文字也不算日记,只能算是爷爷当了半辈子会计留下的职业习惯,把每天的花销和见闻都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在案。但我觉得,这本账本几乎是我所见过的内容最丰富、最深入内心的日记。
爷爷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记载自己的身体状况。在1998年的一页纸上,爷爷写道:“……(被烧焦)8日从床上掉了,是晚上7点30分。12点30分才爬上床。由此身体渐渐衰弱,周身疼痛。”爸爸说,爷爷一直没有说起过这件事。我于是在想那个夜晚,爷爷是怎样在地上躺了五个小时,内心是不是还掠过一丝绝望,仿佛看见死亡提前十年推门而入。日记越往后翻,爷爷的笔迹越潦草,在今年的正月初七,爷爷还记下收到某人的饼干四包,这些字迹已经失去了间架结构,这时候爷爷的手已经抖得握不住笔了。此后的日记一片空白。三天后,爷爷摔倒了,再三天后,爷爷去世了,这本日记再也不会写下去。
这本日记可以看成是爷爷一步步走向衰老的缩影,我捧着它一页页翻看也像是在陪爷爷走完最后的七年。余华的《活着》中有一个老人叫福贵,我翻日记的时候觉得爷爷也有一颗福贵的平常心,他很清楚可能今天晚上写完几句话后就永远不会再动笔了,可还是要写,今天买煎饼的钱还是要记下,多记了一笔便像是向上天多借了一天。
爷爷还记录天气。“3月12日清明,天气晴,早北风,下午转东风三级约。4月3日下午4时45分,旋风由东北来的,向西南击去。”如果你问我爷爷2003年下了多少次雨,他一翻日记就会告诉你62次。如果你还想知道得更详细,爷爷会一天天读给你听:“2003年农历5月5日,天气晴,芒种无雷。5月11日,早有小中雨。5月12日,有零星小雨。5月13日夕时下雷雨至14日早,下雷阵雨大。”
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收支笔记,那毕竟是爷爷的老本行。2002年7月3日,爷爷去买菜的路上发现了一只饿坏的小猫,于是顺便买了一点虾皮喂了它。这个故事在账本上的表现形式就是:“7月3日,买刀1把2.00,蛹子1.00,咸菜姜片1.00,火机0.5,虾皮1.00(喂猫),卫生纸1.00,共6.50。”我觉得这是我读过的最动人的故事。
爷爷在家自己种了蔬菜,在日记里也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06年农7月15日种胡萝卜(21日见苗)。7月18日种萝卜(青的)(21日见芽)。7月19日种白菜。7月24日种菠菜。8月16日种蒜(142瓣)。9月5日种蒜,102瓣,6天见苗。10月5日种菠菜(下小雨)。9月8日种蒜,10日又种蒜和菠菜。10月8日种菠菜,没使水。”
所有日记中最隐秘的是记梦的内容。爷爷甚至记下了梦见奶奶。这些梦我还在研究和感知,不敢付诸文字。
晚上,我在家翻看旧书,书里掉出一张纸,竟然恰好是爷爷写给某人的五七坟祭文。爷爷为村里一茬又一茬的老人们写过数不清的祭文,终于有一天自己要用祭文了,却只能让别人代写了。中午,我跪在麦苗和土壤的气味里,忽然在想,黄土下的爷爷会不会对这份祭文满意呢?同样奇怪的念头在我们上午打烧纸的时候也跳进过我的脑海。每次上坟我们都要打烧纸,爷爷一般会站在一旁看。今天我们打了整整七麻袋的烧纸,我边打边想,如果爷爷在身边,会不会还指责我们:“嗯,打得太厚啦,薄点,薄点好着。”爷爷的声音我还能清楚地回忆起来,可是,它再也不会响起在我们的耳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