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安琪随笔 |
简谈帕慕克获奖小说《我的名字叫红》的互动性
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土尔其作家帕慕克,和前两届颁给耶利内克和品特后引起的稍稍争议不同,本届诺奖得主帕慕克几乎赢得了大陆学界、小说届众口一词的赞誉,认为他实至名归。这里面的原因细究起来有二:一、耶利内克和品特的作品过于晦涩并且政治倾向性十分明显,使人对他们的获奖产生一定程度的怀疑,似乎他们借助了更多文本之外的东西而引起关注。二、和近几年许多在获得诺奖之前几乎是籍籍无名除了本国读者略知一二他国读者一无所知的得主相比,帕慕克可谓尽享荣华,在获得诺奖之前,他已经获得了包括法国文艺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出版,并被视为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
当我获悉帕慕克出生于1952年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居然是,他离我们真近啊。这近,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时间之近,帕慕克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一段历史时间中,他记录下的时代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因此,平凡如我们这可以放心地把呈现这个时代的任务托付给他。二、诺奖之近,被中国当代文人凯觑也罢不屑也罢因不得而叹而怨而恨也罢的诺贝尔文学奖,已经颁到了和中国当代文人年龄相当的同代人身上,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足够幸运,中国这些依然健在的1950年代出生的作家们,也是有希望等到瑞典在某个晚上打来的长途电话?
翻开《我的名字叫红》,首先吸引你的是那些颇为奇怪的小标题,诸如“我是一个死人”“我的名字叫黑”“人们将称我为凶手”“我是一棵树”“我是一枚金币”等等等等,相信没有谁会躲得开这些标题构成的充满悬念意味的诱惑。那么,就开始翻开第一页开始进入阅读吧。于是你读到的第一句话就是:
“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这真是令人欲罢不能的开头,除了侦破小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语言更吸引你继续阅读下去的目光和心灵?
是的,《我的名字叫红》本质上就是一部包含侦破小说因子的优秀作品,故事说的是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尔,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京城,分工合作,精心绘制这本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的青年黑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究竟谁是凶手?动机是什么?作者让相关人士全部都现身说法了: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两具尸体及死亡,甚至凶手全都站出来了。他们仿若有生命般,靠着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仔细地告诉我们每一条蛛丝马迹。因此,我们读到的每一章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此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出场的人/物鲜活的情感、细腻的思想乃至阴暗的心理、荒诞的恐惧,等等。一句话,因为采用了多视角的第一人称的写法,《我的名字叫红》因此有了一个丰富的多棱镜的世界,它们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作者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所说的“这个世界存在我的脑海中,它比那个我所生活的世界还要真实。这是因为,在我的世界中,所有的人和物还有建筑都开始相互交流,以一种我不曾预料的方式互动起来,就像是它们不适依赖于我的想象和书,而是独立存在一样。”这里的“这个世界”在我看来就是作者经由文字建设出的一个世界,它们相互交流,并且与读者互动。
是的,这就是帕慕克的成功之处,他的小说所营造出的世界是可以与读者互动的,它们波澜壮阔、诡异、密实,却又是读者可以走进去的。
2007/1/17
通联:
100006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5号中科大厦A320中视经典
黄江嫔 收
前一篇:赵丽华答《东南快报》吴海虹(转)
后一篇:刘谢入林,不空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