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间代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 |
分类: 中间代辑 |
(编者按:这是最后一篇到达的中间代理论稿,至此,全部外约稿均已齐备。中间代特大号中的理论部分胜利宣告完工。感谢张清华教授,感谢所有应邀完成中间代理论的各位诗人理论家。——安)
关于“中间代”的只言片语
□ 中间代诗人理论家、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清华
【张清华,1963年10月出生于山东。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应邀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和瑞士苏黎士大学客座讲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著有《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中国当代诗学求问录》《内心的迷津》等7部理论专著。自2001年起开始主编《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现居北京。】
迄今文学史、诗歌史或者其他历史的叙述方式,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代际叙事”。历史的编码顺序是依据时间的链条来进行的,之所以有“中间代”,是因为在当代诗歌的历史链条中有这么一伙人,他们一直存在,但却没有被命名。因此,不甘被遗忘在历史的夹缝中焦虑,使他们终于找到了“中间代”这个词语,并且得以在这一符号下面,挤进了当代诗歌的并不丰富的生长谱系。
显然,“中间代”本身作为一个词语并没有特别的惊人和醒目之感,甚至它还是很含混的,但它是一个成功的命名,因为它对当代诗歌的线性轨迹、代际谱系来说,并没有造成混乱,而且还是一个有益的丰富,合理的指称。事实上,在“第三代诗人”一夜成名之后,这个群体就面临着考验——成名来得太突然,太容易,太早,太缺少准备,很多人此后许多年里一直是在一个“空壳”里被夸张地叙述的。当然他们中间也不乏有后来的重要诗人,但相比而言,他们既没有承受朦胧诗人那种政治的重压,没有与自己的时代保持着严峻的紧张关系;也没有后来的个体性写作者那样,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一直跋涉到中年,他们是幸运的一代。这些人按照当时的年龄来看,少量的已经三十来岁,绝大多数才仅仅二十出头,但他们居然轻而易举地据有了一个时代,一个差一点空前绝后的“代际单位”。
过了将近二十年才有了“70后”,在新世纪初期,早已经接近三十岁的、出生于1970年代的一批新人,又成功地命名了他们自己。而中间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只有第三代横亘在其间。可事实上在这段历史中间,承担着诗歌的使命与职责的,却并非只有“第三代”,还有和他们的年纪差不了多少的一批尴尬、值得被记取、却又恰恰被忽略了的诗人。
我这样说并无贬低“第三代”诗人的意思,而是想矫正历史的一种不公正——“中间代”中许多人的诗艺并不比前者差,但因为他们是在九十年代里渐渐成熟的,是在漫长的“个人写作”而不是“集体运动”的过程中成长的,所以他们本该被纳入到诗歌史的谱系之中,但却几被遗忘了。因为这样一个缘故,我以为“中间代”的命名就显得不光是一种焦虑,而且也是一种权利,是必要、有效和有益的,正像它的命名者安琪所说,“这是诗歌对一代人的照耀,是一代人自己证明自己的结果”(《中间代!》,见安琪等编《中间代诗全集·序言》,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中间代”有那些特质?如果要尝试概括它的话,我想应该这么几点:首先,它不是一个诗歌派别,也不只是几个或若干诗歌派别,它只是对一批在同一个时代语境里成长起来的人的合并式的称呼,“中间代每一个人、每一个‘中间’又完全是自主的、自由的、独立的”(温远辉语),“作为诗歌状态,中间代坚持履行个人的诗歌责任”(黄梵语),“中间代命名的出现,预示着中国当代诗歌将彻底告别依靠诗歌运动构成诗歌秩序的方式”(叶匡政语),我想这几个人的说法是值得好好品味的,个人的独立性,个人的自足性、非运动式的文本实践,是这代诗人的“没有共性的共性”;第二,“中间代”是“没有观点而只有文本”的一代——这样说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观点”,而是说,他们是一直沉潜于诗歌实践、文本实验的一代,和第三代诗人相比,他们是先有了成熟的文本之后,才逐渐就诗歌的观念和立场发言的,有的甚至多年来从未热中于观念的表达,这和第三代当初在大展中的粉墨登场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是“文本胜过观念”的一代,是真正丰富了当代诗歌的精神内涵与文本样态的一代;第三,在诗歌的艺术水准上,“中间代”中的最优秀者并不逊色于“第三代”中的代表性诗人,如伊沙、臧棣、朱朱、沈苇、寒烟、蓝蓝……他们(她们)都各自以其独立不倚的文本实践,推动了当代诗歌前进的足迹,其中艺术个性极其鲜明的还有许多,我这里不能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无论是颠覆与瓦解,还是坚持与建设,他们都更将问题落到了实处。第四,在诗学特质上,他们可以说既是坚持了观念先行的一代,又可以说是回归了感情本位的一代,具有过渡性和混合性,伊沙说,“中间代注定在两个世纪里都会留下创造的印记”,应该是在这样一种混合的意义上说的,敬文东甚至说“感动成了中间代诗人诗学内涵的主要方面”,这大约也是强调了其感情本位的特征。在我看来,精微和细腻,在小格局中实现大的抱负,在平静与不动声色中追寻深刻和震惊,或许是中间代诗人最大的特征。
当然,如果把《中间代诗全集》看成对这个群体的亮相,那又是不够的,收入的这些人当然是很重要的,但也还有更多遗漏,其实在国内还有很多优秀的诗人等待发现,这也是诗歌界积久的问题:浮躁的和浅表的常常浮在上面,而那些真正写出了好作品的人却迟迟得不到认可。《中间代》也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有“续集”的话,希望将来能够有一个有效的弥补。
(发表于《诗歌月刊·下半月》2006年10/11合刊中间代理论特大号)
后一篇:今天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