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性话题七:这一次就薛宝钗了

(2006-10-08 16:30:58)
分类: 安琪随笔
这一次就薛宝钗了
 
 
                   文/安琪
 
 
    都不敢说我已读了十一遍《红楼梦》了,但事实上当我在10月7号放下《红楼梦》时,我确实已读了十一遍。从初中二年级第一次读《红楼梦》开始,每隔两三年就得读一次,不是走马观花的读,而是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的读。我觉得《红楼梦》对于中国文人来讲有补气的作用,也有母体的作用,却遗憾自己写作中吸收《红楼梦》的地方太少,连基本的语气也不具备。
 
    《红楼梦》影响中国文人的地方太多,其中张爱玲领悟得是最到位,贾平凹的《废都》也学了一些繁华中的颓废,却没把繁华写透。至于琼瑶阿姨,则是把《红楼梦》往俗里学,她从《红楼梦》里搬了一个宽容体贴的大家族老太太,再从《简爱》里移来一个个性独立叛逆自主的知识女性,又从《飘》里借到你爱我我爱她的三角恋情,终于成就了她的一大堆其实就是一本的小说。
 
    所以说《红楼梦》是母体,在这个母体上,蓬蓬勃勃长出了那么多名目各异的大树小树都在证明,这母体营养丰富,有着无穷的吸收不尽的养料。
 
    我读《红楼梦》,似乎不是来讨教写作的技巧,而只像是一种需要。就像一个人在红尘俗世久了,憋得闷了,就只得找个清静之处安歇几天,再回到俗世。《红楼梦》于我就有这种力量。每次一读就进去,就想,人生无非一梦,不要有那么多近忧和远虑。《红楼梦》对生命的处理真是残酷,从第一回开始,就接二连三地让人物一个个死去:贾敏、冯渊、贾瑞、秦可卿、秦钟、金哥、张公子……虽说这里面除了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而其余皆是配角,但也可见到作者对生命处理的莽撞。
 
    越到后面,人物的死越发迅捷而令人不忍,及至到全书终结时,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又副册上的人物几乎悉数死尽,我在读的时候总是感叹曹雪芹于心何忍,虽如此,还是发出“死了干净”的无奈话语。借贾宝玉之口,曹雪芹表达了如下观点:女子结婚前是好的,结婚后一沾染了男人的混帐气息,就变坏了。所以,曹雪芹索性让他钟爱的女子在结婚前抓紧死了的好。结婚前没死的,也让她们结婚后不出几年就赶紧死,譬如尤二姐、贾迎春、香菱等。
 
    每一遍读《红楼梦》,每一遍都要落泪。而每一遍落泪,为的情节都是不同。前一次为的是贾宝玉出家,书中写道,宝玉仰面大笑道:“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那是他在赴考前离开家门的最后一句话。我的眼泪一下子出来了,那是2002年10月的事,其时我正为是否离开福建而下最后的决心。最后的结果就是,我离开家乡,到外面胡闹了。
 
    所谓胡闹在我就是,放着好好的按部就班的日子不过,而选择了奔波流离的北漂生活。
 
    再前一次读《红楼梦》,为的是林黛玉之死而流泪。林黛玉临时前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然后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记得我是嚎啕大哭的那种哭。时在1999年,正是我诗歌写作状态最佳的那一年,林妹妹的绝世才华深得我的共鸣。
 
    今年我又会为哪个人在哪个场景流泪呢,当我第十一次读《红楼梦》时我就隐隐这么想着。我知道眼泪总是要流一次的,但在什么时候流自己却也没有把握。林妹妹死了,没流;宝二爷出门仰面大笑时,没流;这一次,眼泪为的是薛宝钗,当我读到薛宝钗在宝玉失踪后反用大道理劝母亲薛姨妈时,我的眼泪涌了出来,但没有哭出声,就是默默地流。我想,薛宝钗这样明理的一个女子,却得在以后的岁月里独自抚养儿子成人,真是难为她了。
 
    此番读《红楼梦》我发现,薛宝钗其实是很难得的一个人,几乎女性的全部美德她都有。年轻时可能更爱林黛玉的即使是小性也显出的可爱,年纪渐长,就爱宝钗的体贴和善解人意。宝钗并不像一些文章所抨击的圆滑世故,她处理事物的方式纯然是出自于她对他人的关心,她一直站在他人的立场来为对方做解释,这其实很可敬。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我则认为,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读《红楼梦》所看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所谓经典,大抵如此。
 
    顺便说一句,我一直认为,《红楼梦》全部是由曹雪芹完成的,我不相信高鳄能把《红楼梦》续得如此紧密。
 
 
                                           2006/10/8
 
通联:100006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5号中科大厦A320 诗歌月刊下半月 黄江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