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32+1”之:戏里戏外(2)
摄影/一舟
“非常32+1”之队听社戏、喝大酒、睡热炕、爬长城活动虽然已经结束好几天了,但快乐的余韵,依然在耳边回响。
这活动为什么要叫“32+1”呢?先做个简单介绍:
1、这支队伍里有许多非常令人景仰的人,如一条半腿骑行青藏线从北京到拉萨到,在回程时独自一人骑行川藏线、滇藏线,全程9902公里,安全回京的北京老梦(自行车轱辘下的万里长征);
2、徒步从北京走到拉萨,六次徒步进藏,两次登上7000米以上雪峰的于子(山的女儿);
3、开车一次狂奔三条进藏线的洛桑丹曲(呵呵,非常之队的队长);
4、自驾尼泊尔,多次在祖国南海西沙群岛潜水的西沙王哥;
5、自驾穿行于内蒙古大草原的白音胡舒(非常之队的大哥);
“非常之队”,因他们的非常经历,而充满了非常神秘的色彩。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问,那个“1”是谁呀?
这个“1”,是个刚10个多月的小姑娘,龙王后裔的宝贝女儿,名叫“花花”,一只可爱的哈士奇。
“花花”的脾气呀,那是好得没法说,从来不认生,也不咬人,跟谁都是见面熟。就连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托马斯,它也同样不认为是“老外”,见面一小会儿,就和他混熟了。俺估计呀,托马斯回到奥地利,做梦时也会想起“花花”的。
托马斯昨天已飞回奥地利,这次活动在带给他许多“很奇怪”的同时,许多奇妙的快乐,也会让他一起带回自己的欧洲老家吧?
这就是“非常32+1”之队。
前边的数,会随着活动参加人数而变化,“1”估计是个常数了,要是不带“花花”玩,它会不高兴滴!
好了,说说这次听的社戏吧。
长峪城的社戏,据中都格格考证,已有600多年历史了,能从明朝永乐年传到今天,如果不是那里的老乡们代代承袭,恐怕不会传到今天。河北梆子过去是一个地方大剧种,这几十年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日渐势微,能在京郊大山里的偏辟乡村,听到乡土演员们味道浓郁的认真演绎,实属不易。
更难得的是,这些民间艺术爱好者,年龄大多在60—80岁之间,田间地头的辛苦劳作,没有让他们放弃对乡土艺术的热爱,让这古老的民间艺术保留到了今天。
戏里戏外,如同人生,有艰辛,也有快乐。
“非常之队”的相聚,创造的是快乐,收获的也是快乐,这已成为每个参与者心中的共同感受。
回放本次“非常之旅”,一如古长城上的秋阳,让人心里充满暖洋洋的快乐!

01
长峪城戏园子:社戏,将在这里上演(永兴寺为明代建筑,已有600多年)

02
这是听戏的车队,开到山路最高处,在等待后面骑自行车的队员

03 骑行的队员顺利到达(本子 在长峪村里客串
)

04
托马斯一脸神秘地走进戏园子,估计又想说:很奇怪

05
女演员已化好妆(远景是一个岁数很大的老太太了)

06
戏中的唐朝琼怀王之子秦英

07
这老爷子扮演的好象是皇上

08
主力男演员在静待开锣

09 女演员在开演前整妆

10
“花花”卧在台前:怎么还不开演啊,再不演俺就睡着了

11 锣声响起来,好戏开场喽

12
唐琼怀王之子秦英在走戏

13
詹妃因父亲詹洪被秦英打死,哭上金殿告状

14
唐大皇帝在调理自各家的事儿,看来很为难

15
皇帝继续在调理家事(这是俺在后台充电时拍的)

16
等待上戏的演员,有点一丝不苟呢

17
左为詹妃,中为银屏公主,右为皇后,中后为皇上

17 银屏公主在唱啥,其实俺也没听懂


19
敲梆子的乐师,也都是老大爷辈的了

20
五人小乐队,撑起一台《乾坤带
》
21 乐队首席:板胡,瞧他拉得多陶醉

22 小兔儿 看着新鲜,开戏前客串一把
23 英实 的客串,还真有点琴师的味道

24
谁是主角?(司马飞燕:公路自行车高手)

25 呵呵,笨老猫 估计照了张很得意的PP

26 演得精彩啊,快操家伙(右边的是 中都格格)

27
精彩吧,看得都忘了按快门了

28 在路上:听懂了吗?
笨老猫:你呢? 北京老姐:唱什么来着?

29 哈哈,看北京老梦拍得多投入

30
唱得好!几个人听入了迷,连声叫好

31
戏里有故事,戏外有快乐

32
托马斯看懂了吗?看他很开心的笑容,应该不是“很奇怪”
33 演出结束后,演员合影




34
“非常之队”全家福(图片:洛桑丹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