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随笔 |
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我以为更加重要与紧迫的或许是具体地分析中小学生的负担的独特的结构与性质,并进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的缺陷。笼统地谈负担重不如更加具体地谈哪些负担太重,而哪些负担则不重甚至太轻;哪些负担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减负以后怎么办的问题。显然,减负不等于彻底卸负,把现在的学习内容仅仅从数量上减少一些,就万事大吉了么?剩下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就都合理了么?完全不见得。我以为现在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对于学习理念、教育理念以及它背后的人的理念与社会理念的理解上的偏差,进而导致对于学生所施加的负担在结构与性质上的不合理性。由于中国在世界性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性滞后,更由于至今为止世界范围的现代化理念依然带有浓重的经济至上或发展至上的色彩,所以我国的现代化选择虽然也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我们的教育理念在口头上也强调“全面发展”,但是落实的时候依然存在严重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以及技术至上、分数至上的实用主义倾向,进而导致学习内容的片面性与学习方法的机械化,具体到中小学教育方面就是笔者所说的“负担的失重”、“负担的倾斜”或“负担的片面性”。君不见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是空前沉重的机械化的作业负担、“打勾”负担、背书负担、分数负担,另一方面是空前轻松的社会责任“负担”、家庭经济“负担”、灵活机动地解决各种应急问题的“负担”。或者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是片面的、畸形的,而这从根本上说源于我们实际起作用的(而不是书面或口头上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以及学习理念、学习目的是片面的、畸形的。教育理念、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及其背后的人与社会理念的调整才是根本的问题。
在我看来,在中学教育中急需增加的是当代中国的历史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我们的中学教科书不讲或者几乎不讲当代中国曾经发生的历史灾难(比如“文革”和反右),以至于中学生几乎不知道“文革”为何物,这使得他们无法全面清醒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他们身上的“历史负担”空前欠缺,与此同时是历史责任感也空前淡薄。我们的中学教育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教育,只有应景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导致中学生上了大学后也不知道做一个公民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权利、义务和责任。应景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味灌输一些片面的、实用主义的、脱离实际的、单方面的对学生的要求和指令,学生只是出于无奈、应付、犬儒的态度来背诵这些要求和指令,从来没有认真地对待过它们。他们从来不在公开场合正面对抗这些要求和指令,但是也从来不把它们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这造成了他们的人格分裂。公民教育的缺失造成学生既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合法权利,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应尽义务。我们的教育在为他们背上沉重的作业负担的同时,却不应该地为他们卸掉了应该背负的公民责任和义务。于是,他们成为书包沉甸甸,心灵轻飘飘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