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17日龙泉日记

(2010-12-18 11:26:10)
标签:

吴志超

云水

龙泉寺

新水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2月17日龙泉日记

12月17日龙泉日记

 

  连日来咆哮的大风终于平息了,今天迎来了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

  在工程部日夜抢修新水包管道的同时,寺里其他各部组的各项工作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上午不到十点,大寮案板上的几个大盆里装满了切好的菠菜,炉子上的大锅冒着热气,两位小净人正蹲在柴房里,一位拿着砍刀劈柴,一位往灶膛里填木头,脸上总是清净而快乐的神情。还有一位准净人同学在用心地擦拭着厨房墙壁的瓷砖。

  在菜园暖棚里,前两天刚撒下油菜的菜籽,今天已有浅黄色的嫩芽破土而出。范晓娥、王淑云等几位义工在栗子园的山沟里砍柴禾,并一捆一捆地扎好。

  前几天教化部部长张亚新居士的妈妈在干活时腿摔骨折了。今天午斋后,山上教化部研修处、学修处、法会处三个处的五位居士代表以及山下的三位居士一同前往昌平区医院看望了亚新师兄的妈妈。山上的同修们带去了僧团的慰问品,有千年银杏树结的白果、龙泉寺栗子园的板栗、高钙营养品、盆花、茶叶、水果等礼品,山下的同修们也带去了鲜花和水果。大家询问了亚新妈妈的病情,并带去了僧团及同修们的祝福。亚新妈妈手术还算顺利,在恢复过程中。大家齐声祝福亚新妈妈早日康复,希望妈妈能常去山上看看。

 

12月17日龙泉日记

 

 

聚焦新水包的抢修全程

1. 体会珍惜

  灰色外墙的新水包静静地伫立着。

  前一段时间试水顺利进行,给每一个参与施工的人带来了由衷的欣喜。由于天寒地冻,回填等工作暂时停下来,顶部的墙没有砌完,搅拌机还摆放在工地上,等着明年开春的到来。

 

12月17日龙泉日记

 

  新水包的北面是管井墙,从管井墙伸出上下两条管道,大约有十几米露在外面,剩下的都已经过回填,埋在管道沟里。露出来的部分都包着棉被,外面裹着塑料布,还盖着草帘子。下面的管道通向见行堂,上面的管道通向云水堂水包,正是上面的这条被冻住了。而云水堂水包要为居士楼、德尘居、茶棚、新区等处供水,问题出现后,云水堂水包断了水源,造成德尘居供暖和供水的锅炉也已暂时中断。目前居士楼的用水照常,这得益于在云台的顶部还有一个小水包,里面还存有少量的水。

  这一刻,再次让大家体会到水的宝贵。机动组的组长吴志超一直在参与这次新水包管道的抢修,亲身经历的一切使他感触颇深:“平时用水不觉得有什么,这两天一断水,马上感觉到很不方便。特别是看到这两天师兄们夜以继日,轮班抢修,更意识到水的来之不易,山上的一切都来之不易。”

  这一刻,也再次让大家体会到要珍惜每一个因缘。我们时常轻忽当下拥有的一切,只有当因缘发生变化时,方才有所警醒。观待每一个因缘,把握每一个因缘,不断策发出感恩之心,如理作意,善待一切,才能努力展现生命的意义,才不会因无明烦恼而坐失生命成长的每一个良机。

 

 

2. 巧妙的人工热循环

  走进管井墙狭窄的入口,里面是一间约十五平米的小房间,有些昏暗,只见粗粗的管道从新水包的水间延伸出来,中间设置了一些开关阀门,再通向外面。里面还有一些纵横交错的架子管。一位突击队的义工正坐在半米高的水管上,拿着大舀子舀水。

 12月17日龙泉日记

人工循环热水

 

  仔细观看,原来屋里生了一个炉子,一个烟囱伸向屋外,炉子上坐着一个大锅,突击队的一位师兄正把大锅倾斜着,从里面舀水,倒进一个绿色的塑料桶中。这个桶的底部装有一个红色的细管子,细管子里流淌着热水。这根十多米长细管子与被冻住的粗水管绑在一起,使热进行传导,给冻住的水管加温,促使里面的冰融化,外面再裹上棉被。这个管子然后再绕回管井墙,流到大锅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工热水循环。这个主意是水电组的傅兴武师兄昨天想出来的。

  因为布着架子管和管道,管井墙里面显得很狭窄,管子都用一些花花绿绿的旧衣服包得严严实实。这些旧衣服是基金会收到的,因为过于破旧,不适合捐赠出去。地上高低不平,突击队队长胡伟杰正蹲在炉子边上往里面添着炭,好让水温能保持在大约90°左右。此时,放在外面一个温度计显示温度是0°。

 

12月17日龙泉日记

 

  问两位师兄:“这么加热,难道还不能让管道里面的冰融化吗?”

  “要慢慢来。”胡队长一边盯着炉火,一边慢悠悠地说道。几个月来,这位突击队长带领着队员不畏酷暑严寒,转战北配楼、新水包等工地,但很少听到他讲话,每次请他谈谈心得,总是淡淡一笑,然后接着闷头干活儿。

  又问:“这里面真够窄的,连个下脚的地方都不好找吧?”

  这次胡队长抬起头,指指周围,笑着说:“你看看,我们还能有地方睡觉呢!”

 12月17日龙泉日记

昼夜坚持

 

  这么一说,才发现地上狭窄的空隙处铺着旧被子和棉大衣。昨天夜里突击队有四位师兄一直在管井墙里值班,一宿都在轮流生火、舀水,人工加热一直没有停。

  另一位师兄一边舀着水一边说:“我和胡队长是早上四点半来替换他们的,这次真的体会到背后很多人的辛苦付出。”

 

3. 境界中的佛法

  八点多钟,苏清现、李源泉等几位师兄过来了,他们刚参加完工程部的晨起缘念。由于工程部办公室是寺里原来内院里的老房子,没有暖气,缘念改在居士楼202进行。随着冬季的来临,工程部进入了一年中学修的黄金时间。苏师兄说:“工程部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非常忙,只有冬季稍微闲一点,贤立法师、贤然法师非常关心大家的冬季学修,以免大家的心散掉。”考虑到天气原因,出坡时间也有一定缩短,如上午改为八点半至十点半。

  根据法师的安排,从昨天开始,大家每天早上七点一刻到八点钟先诵《华严经》,然后布置工作。《华严经》正好是春节华严法会要诵的大乘经典,一同诵经的还有僧团净人班的同学。除了诵经,每周三和周五晚上是固定的研讨时间,最近的研讨话题有三个:1、观功念恩的生起之量;2、什么是资粮;3、如何依师。大家推选寺里的老义工单继明师兄担任学修班长。单师兄平时是开铲车的,最近负责烧居士楼锅炉的陶武贤师兄请假几天回家看望儿女,单师兄就担起了烧锅炉的重任。

  透过水管上冻这个境界,苏师兄再一次感受到同行善友的功德。贾虎峰师兄发心很猛,发现水管上冻的当天晚上,他冒着凛冽的寒风赶到暖棚抬炉子,然后就忙着生火,烟熏火燎也不在乎。工程部主管杨品勇师兄一直在现场指导,他既要充分考虑到水管的取暖,更要对防火问题极为谨慎。水管上冻的当晚,他一直在现场指挥,回到见行堂已是子夜时分,楼门已锁,杨师兄就在工程部办公室坐了一晚,第二天照常工作。“杨工这两天累坏了,除了这里,还有维修中的问题,另外德尘居在安装玻璃、东配楼在做割墙,他都得观顾到,还要带动大家学修,很不容易。”此外,水电组的乌阿蒙、傅兴武两位净人同学都是最近刚做完手术,伤口还没有愈合,就全力投入到抢修之中。

 

12月17日龙泉日记 

 

  在对同修观功念恩的同时,苏师兄也进行了自我反省。“这次出现问题,我是有责任的。之前注意力主要关注在管道墙里面的节门上了,对暴露在外面的这段十几米的管道没有足够地上心。这段只是裹了一些旧衣服和海绵,裹得是不够厚的,另外,与大家工作上的沟通也需要加强。比如之前对于这段管道,如果不回填,到底应该怎么保温,应该把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商量。还有,当时发现保温材料不够,本应早一点提出建议,该买的买,而自己却听之任之,这些都说明自己对外境很不敏感。同修们常说我做事情抓不住主次,这次也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这个毛病习气。”

 

 12月17日龙泉日记

两位干将

 

  这次的境界还使苏师兄有了一个切身体会——每一个因缘都很重要。新水包通向见行堂的管道这次并没有上冻,而两个管道基本上是挨着的,为什么一个出现了问题,另一个安然无恙呢?苏师兄认为一个主要因素,可能就是同往见行堂的管道水流比较大。

  由于地处山区,在冬季山上比山下更为寒冷,从2007年开始几乎每年水管都会出现上冻。苏师兄还记得有一年冬天水管冻了,当时他心里一急,觉着怎么没人管,还跑下山去了。后来满师带着人一节一节拆开水管,清除里面结的冰,又临时架设了一条管子。“当时也是天寒地冻,冷得手都伸不出来,大家还坚持换水管。”老苏记得那一次也与一个看似很小的因素有关——缺了一个排空气的阀。

  看来一切事情的顺利承办,众缘和合,真实不虚。

 

4. 怎样融化心中的坚冰

  机动组的同修们在组长吴志超的带领下,一早就背着水带来到了水包。为了快速为云水堂水包蓄水,在继续给管道加温的同时,工程部决定从管井墙到云水堂水包布设一条二三百米的临时水带。此外,工程部决定搭建一个简易模板暖房,加大对管道的加温力度。于是布完水带管道,机动组的同修们就分为两队,一对前往南线运架子管,一队到居士楼木板存放区准备搭暖棚需要的木板,由苏师兄开着铲车运到新水包。离开木板存放区之前,大家还细心地把剩下的木板盖好,以免下雪淋湿而泡坏。

  用过午斋,同修们没有休息,马上赶回新水包一起搭建模板暖房。

 

 12月17日龙泉日记

披星戴月 灯月辉映

 

  连续两天,工程部的同修们一直都在全力以赴地化冰,大家都感受到融化坚冰的不易。这也引发了苏师兄更深层的思考,他说:“其实,我们内心里面的冰比自然界里面的冰要严重得多,也更难以化解。常师父在讲《广论》中说,我们的烦恼习气、种种障碍,如油入面,很难去除。但是我们自己是很难认识心里的坚冰的,只有通过师长加持、积极承担以及与同行之间的摩擦才能有所觉察,只有靠团体的力量,个人才能有所改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坚持不懈。”

 

5. 寒夜中的欣慰

  下午15:20,水电组等义工们开始用软管向云水堂水包注水。十分钟后,开始进入高出水包底部50公分的出水管道。再过十多分钟,已经埋没了出水管道。

            12月17日龙泉日记          水是生命线

 

   16:40,水位已经达到1.2米。一小时后,水位已经达到1.5米。与此同时,李源泉、苏清现、许涛与巢师兄等,已经将裸露在外的管道囊括在其中的简易模板房已经搭好。到了药石时,水包的水位已经漫过1.6米的台阶。

  晚19:00,云水堂水包水位达到1.9米,这时德尘居已经在强大水压下实现通水。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桩小小的插曲:大概贾虎峰师兄太想早日见到胜利成果,将德尘居锅炉房的总阀门及分阀门包括热水阀门都打开了。结果,待锅炉义工老张从僧团请益回来时,开水炉中已经注满了一水箱冷水,老张师兄苦笑得直翻白眼。

 

 12月17日龙泉日记

长长水龙

 

  19:40,随着一声轰鸣,在中断两天一夜后,老张开始烧起德尘居供暖锅炉。

  20:00,这时云水堂水包又水位已经达到2.5米。不一会儿,又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经过一天一夜人工连续不间断地循环加热,新水包通向云水堂水包的主管道开始流出了缓缓细流。

 

12月17日龙泉日记水龙注水

 

  说起来,使用人工连续不间断地循环加热水,还是昨晚水电组值班时,傅兴武师兄想起来的。贾虎峰师兄一听,非常认同。值班的四人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形成了回路。与普通暖气炉的循环回路不同的是,注水管也就是出水管,与回水管并没有完全连接成一个通路。回水管的水回流到在炉灶上加热不锈钢水桶中,然后由人工将水桶中的水舀到注水管的水箱中。就这样,值班的义工们24小时连续不断地重复着舀水的动作,直到寒冰被融化开。

  20:50,德尘居供暖系统开始供暖。

  到了22:15,贾虎峰师兄才带着他的水电组的义工们回寮休息。

 

 

我们心想的和所做的

  上午9:00,居士楼群213教室座无虚席,曹丽清老师《心文化》系列课程继续开讲。

  集体诵完《心经》后,课程正式开始。

  曹老师:佛法是实践的智慧,不知过去的一周大家有没有去实践?上节的作业做了吗?有什么感受?

  葛仲云:我在写作业的时候,想到您讲的课就浑身发热,特别激动,感觉受益很大。

  曹老师请葛仲云师兄上台:但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葛仲云:“你怎么是这样的呢?”心里特抱怨。

  接下来的十多分钟时间内,曹老师帮助葛仲云师兄再现了他在家里拜佛时,认为老公不恭敬佛而怒气冲冲的情境。一步步地让葛师兄认清了自己的心相,行相。

 

12月17日龙泉日记

 

  曹老师:你真想要的是让他怎么着,大家看他当时做了些什么?真缺福报,真是造业!你给我们演示一下当时你是怎么把佛像拿走的。是不是态度跟平时非常不一样!她想让老公尊敬佛,而她做的却是另外一种态度,实际上连她自己也不尊敬佛了,说了一套做了另外一套。我们说要尊敬佛,你觉得你做得怎么样?

  葛仲云:不好!

  曹老师:想要的是一种东西,而我们设置的却是另外一种程序,而起作用的恰恰是所设置的这种程序。

  接着,曹老师以电脑为例,系统设置后,你想放进去一个系统无法识别的东西,发现根本不可能。

12月17日龙泉日记

 

  曹老师板书:我们这两节要做的是件什么事呢?

  大众:识别系统。

  曹老师:在佛法中,这个名言体系是什么?

  ——如实观见。这叫不叫修行呢?

  大众:叫。

  曹老师:这也就是《广论》开篇《归敬颂》中所说的“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中的“如实观见”。

  佛能做到,我们现在做不到的时候,是不是先要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到?

  看到大家纷纷点头,曹老师:我们的生命中一生下来,就在这个时空中设置了很多程序。结果,我们做的,与想做的,与现实发生的东西,往往是割裂的。

  佛教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善观缘起”——既能看到每一个缘起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也同时能够看到缘起之间每一个条件之间的关系。那样,你就不会执著了。具备什么去做什么,不具备什么去完备什么。

  你也许会说“我们善观缘起的能力不够,师父善观缘起多么如何如何。”可是,我们连对自己都不能善观缘起。我们修炼在谁身上炼呢?

  大众:自己。

  曹老师:所以,我们古代圣哲先贤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他就是告诉你,该在什么地方下功夫。

  这是识别程序,一会儿将告诉你如何建立程序。

  之后,曹老师让葛师兄去重新编程序。

  ……

  第二位勇敢走上台的同学是李师兄。

  这次,曹老师用了足足55分钟,通过还原场景,让李师兄将自己认为“依师、恭敬”的行相剥茧抽丝般地剥得体无完肤,暴露出内心深处“不依师、不恭敬、我没错”的真实现行,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极其细微的心相,以及不修正自己的等流程序的巨大危害,策发起他改正自己错误的强大心力。

  课后,葛师兄谈到今天上课的欣喜收获:每次曹老师讲课,都是把要讲的内容,通过实例表演出来。不同的是,每次都是别人表演,今天是自己。我把昨天在家里和老公生气的事一五一十地学了一遍。本来自己当时很生气,觉得老公不该那样,特别抱怨。但是,通过曹老师把我所说和罗列出来,问了我两句话——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我又做了什么?往往做的事和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相违背,通过老师点拨一下子认识了自己。学会了认识自己多年以来养成习惯的错误程序,并且连根拔除,帮助我建立了正确的程序,去除了烦恼。当时我就转心了,本来很生气的事也烟消云散了。感恩老师!从根上改变了我的行为。

 

12月17日龙泉日记

 

  虽然曹老师是北师大的应用心理学博士,但他学佛不辍二十载更悟得个中三昧。因此,他的课程,早已超过了应用心理学的层面,而将佛法贯穿其中。曹老师讲课的精妙处,就是一步步让你成为医治自己心灵顽疾的医师。佛陀作为大医王,告诉九法界众生,如何用佛教的妙药医治自己的心。心理学无论内涵与外延,或者深度与广度,甚至在医治心理疾病方面,相对佛法而言都显得要狭义。简言之,对患者来说,佛法是内慧、内明、内学,而心理学是外学。心理学是治疗;佛法是自疗。治疗,治的是标;自疗,治的是本——这是佛法与心理学的本质区别。

 

 

 一位高级经理人在龙泉寺的体验心得(之五)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间一周的时间即将过去,今天是我在龙泉寺呆的最后一天,明天一早我将重新踏上回归尘世的路途。这次虽然只是在此作了短暂的逗留,但是对我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我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即使是我从这里再一次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和以前一样继续搏击商海时,我的对人对事的认识和理解都将和以前的我完全判若两人。

 

12月17日龙泉日记
 

  要离开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龙泉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在写这最后一篇感受的时候,这几天在此接触到的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全都浮现于我的眼前。我,一个红尘中再也普通不过的凡夫俗子,梦牵魂绕、缘分使然漂泊于此,得到的却是从中国宗教界、政界和学界均德高望重的学诚方丈、法师们到大德居士们从物质到精神的真诚帮助和莫大关怀,尤其是前天我的一个亲人去世的消息被贤威法师知道后,他们主动集结寺里僧俗二百多人,为死者的亡灵超度,并将功德回向死者,给了死者家属和我本人莫大的精神安慰,此恩此情叫我怎能忘怀!受此殊荣,心中多的是一份难以名状的忐忑不安。内疚惭愧之余,我开始思考如何来回报这些关爱帮助我的师长和朋友们。我想对他们最大的回报莫过于把我在龙泉寺得到的改变生命价值和人生理念的东西,不遗余力地传递给北京、中国、世界乃至宇宙中每一个有缘相识的灵魂,让所有有机会和没有机会来到龙泉寺的朋友们,与我一起分享这些生命中最有价值和最为美好的东西!

  这几天在龙泉寺逗留时,我对龙泉寺的管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龙泉寺有僧俗近300人,它是在当今中国,几乎绝无仅有的所有僧俗都不拿一分钱单资的寺院,其中学诚方丈以身作则。俗话说“上行下效”,榜样力量的无穷性在此得以完美体现。虽然大家都不拿一分钱,但没有人觉得委屈也没有人觉得吃亏,相反这里所有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做事效率却反而比任何地方都要高涨。大家在学佛修行上的认真程度和精进程度如果你没来过寺院是没法想象的,我想这恐怕也是学诚方丈一直以来所反复倡导的“安贫才能乐道”的理念在寺院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吧。每天寺院都在学诚方丈所提出的“僧俗有序、学习有序、工作有序和生活有序”四个有序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高效开展各项工作。学诚方丈从精神层面着手,把打造精英团队和组织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12月17日龙泉日记

 

  龙泉寺的管理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管理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管理者垂钓岸边,而组织却运转自如”。学诚方丈身兼国家机关、宗教、学界和四所寺院的方丈等多个职务,工作异常繁忙,大部分时间都是四处奔波,不在寺中。这么大一个寺院的各项工作却井然有序,寺院的各项功能都运转自如。学诚方丈是中国第一个开通博客宣传佛法的和尚,他作为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弘扬佛学的中国弘法第一人,我认为他远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学者和宗教人士,他管理的龙泉寺的精神风貌和他在弘法利生方面的前瞻布局,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学诚方丈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当代伟大的管理大师。

  其实龙泉寺这边在我看来有很多很多成功的实践和做法,关于龙泉寺可以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譬如:如何从龙泉寺的发展看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龙泉寺发展模式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深度启示等等。我这几天在这里写的几篇小文章也只是龙泉寺的九牛一毛而已,深层次的很多东西需要大家自己去挖掘、去体会和了解。我只是用我的体会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以后有来这里的朋友能够用你自己的眼睛和视角去观察,把你眼中的龙泉寺美好的东西跟我们好好做个分享。

  别了,龙泉寺!别了,学诚方丈!别了,各位高僧大德!别了,各位真情好友!

  我会把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风土人情留存心间。离开龙泉寺后,无论我身在何方,龙泉寺都将是我的精神归宿和心灵家园。于我来说,发现并有缘来到龙泉寺,就像是一个在满目黄沙的沙漠里孤独行走了多少天多少夜的人,突然发现了眼前美丽的香格里拉,还有生活在那里的一群善良朴实的人民。在我即将离开龙泉寺时,我站在佛像前郑重许下了一个宏图大愿:我要从我年富力强的当下做起,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将积极向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来龙泉寺的第一天我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在临别之际,我再度有感而发,用这首题为《携手》的诗来结束此行!并以此诗赠与各位师长和友情!

携手

我想携你的手,

在秋色梦幻的黄昏小路上,

静静地走。

那远处传来的暮鼓声,

是我为你送上的,

声声祝福!

我想携你的手,

在夕阳醉人的沉沉暮蔼中,

缓缓地走。

我要用心,

把生命中一张张美丽图片,

为你保留!

我想携你的手,

在龙泉古刹的金龙玉桥上,

慢慢地走。

我愿世间的所有沧桑,

都不在你的脚下滞留。

我愿那一生的坎坷,

都在你此刻的善念之间,

被悄然带走。

我想携你的手,

在今夜阑珊的冬日星空下,

往明月多处走。

这幅如诗的画卷,

将不会再有尽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