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北京胡同风情之五十一
【城·胡同晨曲·大暑中的大吉片】
地点:北京·宣武区·粉坊琉璃街·潘家胡同 时间:2010年07月24日晨·大暑
摄影:广顺园主
器材: Canon
1Ds mark
III
Canon
70-200
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为大暑节气,也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气温最高,因此也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同时,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因此这一时期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
7月24日清晨大暑中,与唐绣儿葵儿、共乐壶天、大金牙、爵士鼓手、杜菲、小莉、京城禁军教头一起又来到了熟悉的大吉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提起粉房琉璃街,总容易让人想到做工精巧的琉璃制品或修建宫殿用的琉璃瓦,可实际上这条胡同与“琉璃”并没有关系。据史料记载,这里自明朝初年开始形成街巷,当时有一个姓刘的人家在街里开了家粉房,就是制作粉条的作坊,因制作的粉条远近闻名,于是这条街就被叫做粉房刘家街,至清朝末年时改称粉房琉璃街,是由粉房刘家街的谐音演变而来的。
粉房琉璃街位于宣武区东南部、菜市口以东,北口在骡马市大街,南至南横东街,全长约一里多地,是一条南北走向、比较平直规整的胡同,胡同北头东侧有响鼓胡同、福州馆街与虎坊桥相通,而在西侧,则有北堂子胡同与果子巷相连。原称粉房刘家街。此条胡同隶属“大吉片”目前面临拆迁中。
明初成街称粉房刘家街,当系做粉条的刘家住此。清初称粉坊街。清末改今名。《京师坊巷志稿》:“大兴张志作粉房刘家是也。”街北侧三十八号有永乐寺已拆。路西廉钦会馆。据说,中法战争期间的老将冯子材曾住此。会馆负责人之一陈铭枢为全国政协常委。街南一百一十五号为广东新会邑馆,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梁启超在馆内中院北屋结婚,居室仍存。清文学家陈兆崙、画家张鹏翀、学者周长发、作家齐召南曾住此街。此街两侧国槐成行,形成拱状,夏季凉爽,为行人喜欢的去处。
粉房琉璃街虽然是从做粉条起始,但是据记载这里却曾会馆云集,只不过这些会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经无存了。现存的也是最著名的当数新会会馆,因为戊戌变法主要倡导者之一梁启超曾寄居于此。这个新会会馆就在粉房琉璃街南口西侧的115号,从院门可以看出地势高过旁边的院落,但原来宽敞气派的大门不知何时已然失去,空荡荡的只剩下用红砖重新砌成的院门框架,加上院中陆续盖起的小房,院内杂乱狭窄,如果仅仅从门前走过,很难看出里面还深藏着大院儿。院子坐西朝东,由东、中、西院及跨院组成,据说当年梁启超住在会馆中院的三间北房。
粉房琉璃街历史悠久,胡同两侧早年栽种的树木可以说是一大景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从胡同的南头绵延不断一直排列到北口,树梢直入云天,两侧树冠很多已交织在了一起,好像给整条胡同搭上了天棚。夏季来临绿树成荫,整个胡同几乎都在树冠的庇护之下,炎热的阳光照射下来,打在地上就成了斑驳陆离的碎影,暑气顿消。
粉房琉璃街由于从前几年就开始拆迁,整条街的东侧一面从南口开始向北已被拆了几乎一半,盖起了高楼大厦,使这条胡同的南段变成了“半壁街”,街内其余的房子院墙有不少也都被刷上了大大的“拆”字,有的地方已是断壁残垣。但我还是热衷于在这里流连,感受古朴宁静的胡同情怀...
同行摄友拍记链接:
唐绣儿葵儿【北京爷 · 晨 · 大吉片】
京城禁军教头·【原创】粉房琉璃街·理发摊
共乐壶天·越来越少的胡同:游走大吉片
妹莉十足·老北京胡同风情(3) 大吉片
杜菲·胡同组拆
杜菲·即将消失的胡同
爵士鼓手·昨天拍的胡同
宁静港湾【北京胡同】盛夏的果实
广顺园主【 城·胡同·大暑中的大吉片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