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上海的头几年是父亲最滋润的一段日子。一来生活安定,二来在艺术上有很大发展--------戏演得多!
造币厂职工多数从北方来,京剧票友特多,生旦净丑齐全,光会演丑角的就有十人之多!所以厂里成立了京剧票房,请演员李盛佐、新丽琴担任顾问,李盛佐是“富连成”出科的武丑,新丽琴“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会的多,后来两位都到戏校任教,成了我的老师。父亲不仅在本厂票房演戏,也到别处串戏,常和上海名票杨畹农、程君谋、李家载、包幼蝶等一道演出或上电台票戏,名声鹊起,曾被人评为票界四大名丑!(其他三位是包式先、汪季鸾、孙老乙)
当时上海有许多私人广播电台,常请人组织京剧演出,除了不必扮戏(化妆穿戏服),文武场面俱全,等于播出一场响排。父亲经常组织这类京剧晚会,出演的有名票,也有专业演员,自然父亲也在戏中担任一个角色。记得有一次电台播“空城计”,程君谋程之父子俩演诸葛亮司马懿,父亲和我演两老军,两对父子出演“空城计”,一时传为佳话。不过我那时是个小不点儿,我演的老军是个奶声奶气的童音老军。
1949年后父亲从造币厂调到了税务局,大概留用人员不适宜在造币厂此类机要单位工作,父亲难免心里不痛快,加上他不喜欢干财税工作,所以就辞职回家,在雁荡路开了一家饭店,专卖北京口味的点心菜肴,冬天供应火锅涮羊肉,饭店干脆就叫“北京味”。自“北京味”开张以来,一直是宾客盈门,文艺界人士尤其多,除了京剧界的演员名票,还有不少电影明星,如石挥、程之、陈述、李纬等,和父亲都成了朋友。
当时父亲在经营饭店之余,还在电台主持一档京剧欣赏节目,放放唱片,讲讲流派,顺便为自己的饭店做做广告。
既然来的都是朋友,父亲时不时为他们用餐“免单”,记得晚上饭店关门后,经常摆上两桌,把当天没卖完的食材做上几道莱包括羊肉什么的,请朋友们吃夜宵。一年多下来,父亲发现自己开饭店没有挣钱,至多是不赔,有点瞎折腾!为了养家,决定下海演戏。饭店盘给了一位京剧演员赵晓岚。
起初父亲演戏没有固定剧团!而是和几个演员组成小组搭班名伶的剧团演戏,傍过李世济,傍过王玉蓉小王玉蓉,也傍过雪艳琴雪又琴---------纯粹一个演戏的自由职业者!合作时间最长的是王苓秋、李松年二位。这段时期,父亲跑过不少“码头”。随着民营剧团“公私合营”都成了国营剧团,父亲参加了吉林省京剧团,和陈正岩、童正美一道演戏,由于离家太远,又调入江苏常州市京剧团,成了常州市京剧团主要丑角兼编导。
(转发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35d9600102v4mk.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