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Abel范畴、三角范畴与导出范畴

(2015-05-23 14:04:57)
标签:

数学笔记

范畴论

同调代数

导出函子

strongart

分类: Strongart的数学笔记

    范畴(category)理论是现代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下面我们就来对它做一个相对比较深入的讨论,主要介绍Abel范畴、三角范畴与导出范畴的基本概念。

 

    所谓范畴C,主要是由下列数据组成:

    (1)对象Ob(C

    (2)对象之间的态射Hom(X,Y),X,Y∈Ob(C

    (3)态射的复合Hom(X,Y)×Hom(Y,Z)→Hom(X,Z),(f,g)→g·f

它们满足下列关系:

    (a)态射的复合是可结合的

    (b)对任何X∈Ob(C),存在单位态射id_X∈Hom(X,X),使得对任何f∈Hom(X,Y),f·id_X=f;对任何g∈Hom(Y,X),id_X·g=g.

    我们可以在代数中找到比较典型的范畴,比如说群范畴与交换环R上的R-模范畴。在群范畴(或R-模范畴)中,对象就是所有的群(或R-模)——它们不构成集合,而态射就是群同态(或R-模同态)。

    范畴主要意义就是不仅考虑对象,而且还要考虑其内部结构,这样的结构是以态射的形式表现的。我们常说Z-模就是Abel群,用范畴的语言就是Z-模范畴等同于Abel群范畴,此时不仅是Z-模等同于Abel群,而且连Z-模同态也等同于Abel群同态。事实上,态射要比对象更加基本一些,我们可以把对象视为态射的头与尾,下文出现的范畴局部化主要就是对态射定义的。

    从范畴C到范畴D我们还可以定义(共变)函子F,它包含下列数据:

    (1)映射F:Ob(C)→Ob(D

    (2)对任何X,Y∈Ob(C),F:Hom(X,Y)→Hom(F(X),F(Y))

满足下列关系:

    (a)F(id_X)= id_F(X)

    (b)F(f·g)= F(f)·F(g)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定义范畴C到范畴D的反变函子,它可以视为C的反范畴C°到D的共变函子,这里反范畴的定义是:Ob(C°)=Ob(C);对X,Y∈Ob(C),Hom_(C)(X,Y)= Hom_(C°)(Y,X);复合法则自然。

 

    范畴C是准加法范畴(pre-additive category),若在它的态射中可以定义加法,使其构成一个Abel群,满足下面的线性条件:

    (a)对任何X,Y∈Ob(C), f,f'∈Hom(X,Y),g,g'∈Hom(Y,X),则

           (g+g')(f+f')=gf+gf'+g'f+g'f'

    准加法范畴的主要福利就是下面关于有限积的完整结构。设C是准加法范畴,X,Y,Z∈Ob(C),则下列条件等价:

    (1)C是A与B的积

    (2)C是A与B的上积

    (3)存在态射p_1:C→A,p_2:C→B,q_1:A→C,q_2:A→B,使得p_1q_1=1_A,p_2q_2=1_B,q_1p_1+q_2p_2=1_C

    在此等价条件下,我们一般称C为A与B的双积,记作A⊙B. 请注意,准加法范畴的双积依赖于有限积的存在性,但未必就一定存在有限积,所以我们需要对范畴做进一步的扩充。

    范畴C称为加法范畴(additive category),若它存在有限积与零对象。

   CD是(准)加法范畴,若函子T;CD满足条件:

    (a)对任何X,Y∈Ob(C), f,g∈Hom(X,Y),则

            T(f+g)=T(f)+T(g)

则函子T称为加法函子(additive functor)

    双积的概念在(准)加法范畴中处在中心地位,对此可以看下面的命题:若T是加法范畴到(准)加法范畴的函子,则T是加法函子 iff T保持双积。

 

    Abel范畴就是保持核与余核良好性质的加法范畴,为此先在加法范畴内定义核与余核的概念,因为范畴中没有元素的概念,这里的定义要稍微复杂一些。

    态射i:A→B是f:B→C的核,记作Ker(f),若它满足:

    (1)基本关系:fi=0

    (2)万有性质:对任何满足fi'=0的态射i':A'→B,存在唯一的u:A'→A,使得i'=iu.

对偶地,可以定义态射f的余核Coker(f).

    Abel范畴就是保持核与余核良好性质的加法范畴,范畴C是Abel范畴,若它是满足下列条件的加法范畴:

    (1)C的任何映射都有核与余核

    (2)C内的任何单射都是其余核的核

    (3)C内的任何满射都是其核的余核

    Abel范畴可以视为模范畴的抽象形式,它保持着很多模范畴内的良好性质:

    (1)f是单射 iff Ker(f)=0

    (2)f是满射 iff Coker(f)=0  

进一步,我们在Abel范畴内定义正合列的概念,证明5-引理等图表定理,甚至还可以定义伪元素的概念(参见【1】),完全模范模范畴的形式进行处理。

    在泛函分析中,我们有一个加法范畴但不是Abel范畴的天然实例,那就是复Banach空间的范畴。对于复Banach空间的态射f:X→Y,其余核就是Y/cl(Im(f)),这样对于稠值域但非满射的态射f,它就不满足上述性质(2).由此这个例子出发,可以引出约化与非约化的l^2上同调。

 

    下面我们来看同伦范畴的概念,它是用范畴的观点来模拟代数拓扑的一些结构。在Abel范畴(或加法范畴)C内,我们可以像模范畴中那样定义链复形与链映射,它们构成了C的链复形范畴C(C). 若C是Abel的,则C(C)也是Abel的。

    在链复形范畴内,我们可以定义态射之间的同伦关系与上同调群,记Ht(X,Y)为Hom_(C(C))(X,Y)的同伦于零的态射构成。

    同伦范畴K(C)定义为:

    (1)Ob(K(C))= Ob(C(C))

    (2)Hom_(K(C))(X,Y)= Hom_(C(C))(X,Y)/Ht(X,Y)

    K(C)内的三角可以定义为态射列:X→Y→Z→X[1],这里X[1]_n=X_(n+1). 我们可以类似链复形定义三角态射,进而得到三角同构的概念。某个三角称为特异三角(distinguished triangle),若它同构于三角 X→Y→M(f)→X[1],其中M(f)是f:X→Y的映射锥(map cone).

    同伦范畴K(C)内的特异三角满足下列基本关系:

    (TR0 ) 同构于特异三角的三角的特异的

    (TR1)对任何X∈Ob(K(C)),X→X→0→X[1]是特异三角,其中第一个箭头是恒同映射

    (TR2)K(C)内的任何态射f:X→Y均可嵌入某个特异三角X→Y→Z→X[1]

    (TR3)X→Y→Z→X[1]是特异三角 iff Y→Z→X[1]→Y[1]是特异三角,其中f:X→Y诱导-f[1]:X[1]→Y[1],其余映射相同。

    (TR4)给定两个特异三角X→Y→Z→X[1]与X'→Y'→Z'→X'[1],关于X→Y和X'→Y'是态射可以扩展为整个三角的态射。

    (TR5)给定三角X→Y→Z'→X[1],Y→Z→X'→Y[1]与X→Z→Y'→X[1],其中X→Z是X→Y与Y→Z的复合,存在特异三角Z'→Y'→X'→Z[1],使得下列图表交换(图片出自【3】)

    浅谈Abel范畴、三角范畴与导出范畴
   

    把上面的性质(TR0)-(TR5)上升为公理,我们就可以得到三角范畴(triangulated category)的概念。具体来说,三角范畴C由下列数据组成:

    (1)带自同构T:CC的加法范畴C

    (2)称为特异三角的三角族

它们满足上述公理(TR0)→(TR5),这里令X[1]=T(X).

    这个三角范畴看似复杂,实际上体现的是三分法无限延伸的思想。为什么不用“二角范畴”呢?因为B→A[1]与A→B会产生一些纠葛,而A→B→C→A[1]就自由了,可以一直循环到任意的A[n]→B[n]→C[n]→A[n+1]→B[n+1]→….

   三角范畴内,我们可以定义上同调函子的概念。F:CD是上同调函子,指对任何C内的特异三角X→Y→Z→T(X),有F(X)→F(Y)→F(Z)是正合的。对上同调函子F,若记F^k=F·T^k,则有长正合列:

         …→F^(k-1)(Z)→F^k(X)→F^k(Y)→F^k(Z)→F^(k+1)(Z)→…

在三角范畴内,Hom(W,-)与Hom(-,W)都是上同调函子。

   在两个特异三角X→Y→Z→T(X)与X'→Y'→Z'→T(X')的态射(f,g,h)中,若f:X→X'与g:Y→Y'都是同构,则T(f):T(X)→T(X')也是同构,进而可以通过同调函子Hom(W,-)的作用,得到对应h:Z→Z'也是同构。

   三角范畴的另一个自然的例子源于算子代数K-理论,当我们把Kasparov的KK-群解释为C*-代数上的函子之后,也同样可以构成三角范畴(参见【8】)

 

    下面我们准备进入导出范畴的领域,在此之前先讨论一下范畴的局部化,对此我们可以先给一个“目的论”的定义。

   C是一个范畴,S是C内的态射族,S通过C的局部化包含下列数据:

    (1)范畴C_S

    (2)函子Q:CC_S

满足下列条件:

    (a)对所有s∈S,Q(s)是同构

    (b)对任何范畴A与使得F(s)是同构,s∈S的函子F:CA,总存在函子F_S:C_S→A使得F≌C_S·Q

    (c)若F,G是C_S到A的两个函子,则自然映射Hom(F,G)→Hom(F·Q,G·Q)是双射,即C_S→ACA的函子·Q是完全忠实的。

    显然,这样的局部化范畴C_S若存在必唯一,但对于“目的论”的定义,必须要验证一下它的存在性。下面我们来建立它的具体构造,类比于交换环局部化理论中的乘性子集,可以定义范畴中乘法系(multiplicative system)的概念。

   C是一个范畴,C内的态射族S称为C的乘法系,若它满足下列条件:

    (S1)对任何X∈Ob(C),id_X∈S

    (S2)对任何g,f∈S,若g·f存在,则g·f∈S

    (S3)任何图f:X→Y,g:Z→Y,g∈S,均可由W→Z与h:W→X完成为交换图,其中h∈S

    (S4)若f,g∈Hom(X,Y),则下列条件等价:

    (i)存在t:Y→Y',t∈S,使得t·f=t·g

    (ii)存在s:X'→X,s∈S,使得f·s=g·s

    这样我们可以定义范畴C通过S的局部化C_S为:

            Ob(C_S)=ObC

            Hom_C_S(X,Y)={(s,Z,f);Z∈Ob(C),s∈S,s:Z→X,f:Z→Y}/R

这里的等价关系R定义为(s,Z,f)~(t,Z',g),若W∈Ob(C),存在W→Z,W→Z'以及u:W→X满足u∈S,使得它与原先的箭头组成的图标交换(建议读者自己画图)。

    我们还可以定义态射复合为:对(s,Z,f)∈ Hom_C_S(X,Y),(t,W,g)∈Hom_C_S(Y,Z),有r:V→Z,h:V→W构成交换图(建议读者自己画图),定义

          (s,Z,f)·(t,W,g)=(s·r,V,g·h)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取局部化函子Q:CC_S为:

           Q(X)=X,对任何X∈Ob(C

           Q(f)=(X,id_X,f),对任何f∈Hom_C(X,Y)

换句话说,只要能够找到乘法性,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局部化定义相应的导出范畴。

   

    对于三角范畴而言,可以通过零系(null system)来处理。设C是三角范畴,N是Ob(C)的子族,N称为零系若它满足下列条件:

    (N1)0∈N

    (N2)X∈N iff X[1]∈N

    (N3)若X→Y→Z→X[1]是特异三角,X,Y∈N,则Z∈N

   由零系N,我们可以定义对应的乘法系为:

        S(N)= {f:X→Y;f可嵌入特异三角X→Y→Z→T(X),其中Z∈N}    

这样可以可以得到范畴C对于S(N)的局部化,一般以商的形式记作C/N.

    下面我们继续回到同伦范畴K(C),起局部环总是存在的,我们取零系为

        N={X∈Ob(K(C));H^n(X)=0,对任何n}

这样对应的乘法系S(N)实际上就是K(C).

    我们可以定义:D(C)=K(C)/N,称为范畴C的导出范畴(derived category)。对正链复形范畴K^+(C),有界链复形范畴K^b(C),我们也有相应的导出范畴D^+(C),D^b(C).

 

    在导出范畴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定义导出函子(derived  functor)的概念。设F:CC'是两个Abel范畴之间的加法函子,其对应导出函子包含下列数据:

    (1)三角范畴的函子T:D^+(C)→D^+(C')

    (2)函子态射s:Q·K^+(F)→T·Q

满足对任何三角范畴的函子G:D^+(C)→D^+(C'),有同构

             Hom(T,G)→Hom(Q·K^+(F),G·Q)

这样的(T,s)就称为F的右导出函子,记作RF.  同时定义F的n阶右到处函子为:R^nF=H^n·RF.

    下面我们来看导出函子的存在条件,为此要先定义F-内射集的概念。范畴C的完全可加子范畴J称为F-内射的,若它满足下列条件:

    (a)对任何X∈Ob(C),存在Y∈Ob(J)与正合列0→X→Y

    (b)设0→Y→X→Z→0是C内的正合列,若Y,X∈Ob(J),则Z∈Ob(J

    (c)设0→Y→X→Z→0是C内的正合列,若Y,X,Z∈Ob(J),则序列0→F(Y)→F(X)→F(Z)→0是正合的。

    现在假设F是左正合函子,若范畴C存在F-内射子范畴J,那么函子F:CC'就有导出函子:D^+(C)→D^+(C'),它是由K^+(J)→K^+(C')→D^+(C')通过K^+(C')/N∩Ob(K^+(J))≌D^+(C)因子化得到的。

    换句话说,内射F-子范畴的存在性就是左正合函子有(右)导出函子的条件,这个条件有个不依赖于F的常见的情形。若范畴有足够多的内射对象,即它满足上述条件(a),那么其内射对象构成的完全子范畴对任何左正合函子F都是F-内射的,因此对应的(右)导出函子总是存在的。

    这里的导出函子与所谓的经典导出函子(比如初级同调代数中Ext函子)是有差别的,它先在导出范畴中确定了拟同构意义上唯一性,然后通过与上同调函子的复合生成经典导出函子。

    若Abel范畴C有足够多的内射对象,则有到Abel群范畴Ab上的双函子

          RHom:D(C°) ×D^+(C)→D(Ab

C有足够多的投射对象,则有双函子

          RHom:D^-(C°)×D(C)→D(Ab

C有足够多的内射对象与投射对象,则对任何A,B∈Ob(C

          Ext^n(A,B)=H^n(RHom(A,B))

    导出函子具有良好的复合性质,更多导出函子的应用需要在层范畴内体现(详见【2】与【3】),可以在层范畴态射或同构的函子左边加上导出函子R,得到对应导出范畴内的态射或同构,对此本文就不再详细讨论了。

     

    扩展阅读:

   【1】范畴论[M]. 科学出版社, 2006. (难得的范畴论中文书,可惜叙述形式化且内容偏少)

   【2】Kashiwara M, Schapira P. Sheaves on manifolds[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990. (非常经典的层论参考书,前两章对范畴与层论基础做精要的概括,本文主要参考书)

   【3】Kashiwara M, Schapira P. Categories and sheaves[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5. (专门介绍范畴与层论的著作,很多内容都是【2】的前两章的详细展开)

   【4】Schapira P. Categories and homological algebra[M]. Société mathétique de France, 1994. (从范畴基础到导出范畴,可以视为【3】的精要小结,适合学过初级范畴论的人学习导出范畴)

   【5】Weibel C A. An introduction to homological algebra[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在同调代数的参考书中能够包括从Abel范畴到导出范畴的所有内容,实在是一件相当难得的事情)

   【6】Mac Lane S. Categories for the working mathematician[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978. (主要侧重于范畴论在数学各分支中的应用,有一定的深度与趣味性,但没有涉及三角范畴之后的内容)

   【7】Simmons H. An introduction to category theor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范畴论的初级课程参考书,初学者入门推荐)

   【8】Baum P F, Meyer R. The Baum-Connes conjecture, localisation of categories and quantum groups[J]. Lecture notes on noncommutative geometry and quantum groups, PM Hajac (ed.), EMS Publishing House, to appear, 2008. (算子代数K-理论的范畴化简介)        

    学好范畴与层之后可以研究D-模理论,请看博文:纯代数观点下的D-模理论概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