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自媒体时代的知名度分裂

(2009-08-12 13:55:15)
标签:

自媒体

传统媒体

知名度

草根

strongart

文化

分类: Strongart之思想随笔

    在传统媒体的时代,媒体基本上是被权威机构(比如电视、报刊杂志等)垄断的,个人的声音完全被独断的媒体淹没,这时媒体的等级就可以代表对象的知名度,上了CCTV的人显然就比只在省市级电视台露脸的人有名。然而到了自媒体时代,这样的知名度结构就被颠覆了,从来没有上过电视的草根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大的知名度,于是就出现了知名度分裂的现象。

    我们先来区别两种知名度,一种是实际知名度,也就是说它实际上被多少人所知晓,另一种是公众知名度,这是关于知名度本身的知名度,也就是说它在别人眼中被多少人所知晓。实际知名度表示着真实的状态,却又难以具体来统计衡量,而公众知名度则可以通过媒体的数量与等级来衡量。在传统媒体的时代中,我们所谓的知名度实际上是公众知名度,只不过它约等于实际知名度。到了自媒体时代,由于个人自由度的提高,实际知名度就可能大于公众知名度。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却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公众知名度的提高往往伴随着活动舞台的提升,有名的对象就意味着有特别的能力,可能做出特别的贡献,也就理应享受特别的待遇。如果实际知名度远大于公众知名度,那就说明它的活动舞台层次相对太低,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也就有一种往公众知名度转化的趋势。当然,这也与社会自由度有关,在一个充分自由的社会里,这样的转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实上,由于这里的调节机制,两种知名度的差别并不会太大。然而,在一个粘稠的社会中,各种社会运作都比较费力,这样转化也就很不完全,甚至会出现纯粹的虚名。遗憾的是,粘稠社会往往采取传统媒体的压倒性策略,总是片面强调传统媒体与专家的权威性,对草根性的自媒体采取排斥态度,这无疑于是在掩耳盗铃。

    对于知名度问题,我们也应该做冷静具体的分析,尽量让它们符合自身的能力,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或排斥。有些人名气远大于能力,结果只是落成公众的笑柄,但更多的人则是缺少相称的名气,也就少了发挥自己的舞台,只能白白的浪费才华。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就一定要好好利用自媒体时代的分裂效应,先获取实际知名度,然后争取向公众知名度转化。


     网络除了媒体功能之外,还可以方便的玩游戏,请看博文:论游戏活动的基本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