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个新名词叫做“被就业”,记得自己离开学校那年,班级的QQ群里也有人叫大家寄什么材料回学校,大概就是所谓的被就业证明吧。回头一想,中国人做事情总要有个什么明确的指标,高中的指标是考大学,研究生的指标是发表论文,大学生的指标自然就是就业了。
据说在我这个80后出生之前,大学生的工作都是由学校统一分配的。所谓统一分配,估计就和现在的住宿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带有某种强制性的因素:要么你服从分配,要么就把你当成垃圾一样扔掉,弄不好还要留下个标记永久纪念。当时的社会环境远不如现在宽松,谁若是不幸被排斥出去,农村的大概还能去种田,城市里的估计就只能自生自灭了,所以绝大多数人至少在表面上都是服从分配的。尽管当时的大学生也不比现在优秀多少,但人数少自然就好安排,由单位出面包装一下,待遇也就不会太差。接着,再弄一些“爱岗敬业,爱厂如家”之类的口号忽悠一下,也就既来之则安之了。
后来毕业生就业的自由度逐渐增加,分配就业逐渐与自主择业相结合,到最后学校就管不着就业问题了。可尽管学校不管就业,就业率还总是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不然还有什么指标来评价教育质量呢,难道是英语四六级考试吗?与此同时,就业单位也发现了大学生的真面目,开始用自己的苛刻标准来剪裁,面试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把无能的大学生们搞得晕头转向,就业率也就一直上不去。这样一来,学校可就着急了,想了各种歪招诱导学生提供就业证明,哪怕拿到证明的第二天就被开除也无所谓啊!有些高校还采取扣押毕业证等方式,强制要求没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协议书,直到最后出现了学校统一包办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被就业了。
我想大学教育应该明确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为了就业的高级职业教育,另一个是发展人本身的兴趣的特长教育。中国人名义上是特长教育(比如都要求写论文),实际思想还总是偏向职业的,却又不像完全的职业教育那样注重实际操作,结果就弄得不伦不类。这样的职业偏向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在他们的思想中,只有单位人才算是真正的人,就好像土著部落里不把外族人当成人一样。这样的思想把人当成工具,完全忽视人本身的个性自由,总是要把人嵌入到各种固定的社会框架之中。大概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至今还对那种不人性的分配制度津津乐道。中国人如此看重就业问题,甚至很多富家子弟也都装纯洁忙着打工锻炼自己,大概也都是出于这种狭隘的文化偏见吧。
我们常说西方人对自然界是工具理性,不如中国人这样有人文关怀,然而中国人的人文关怀却只是一层温情的面纱,其本质上才是真正的对人使用的工具理性,因此也就出现了这种特别的被字结构。估计这样的结构也不仅仅是就业而已,大概还有被上学、被论文、被欠款、被精神病、被自杀等等,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啊!
既然是工具理性,那又为什么有天人合一的说法呢?请看博文:中国人为什么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