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乖孩子”为啥不开心?

(2008-12-13 10:40:03)
标签:

育儿

交往能力

幼儿情商

成长要素

心理健康

《育儿天地》

手机报

分类: 《育儿天地》手机报

本文已被新浪亲子博客中心推荐到亲子博客首页“早期教育”栏目

 

“乖孩子”为啥不开心?

主编的话:当我在编这篇稿子时,我的心情既高兴又沉重。高兴的是,我能有这么好的宣传平台:《育儿天地——手机报》,终于能让这么好的文章和广大的家长见面了。沉重的是,文中所讲到的“牛牛现象”不是一般的严重,而是超严重。

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博客,通过我主编的中国移动《育儿天地—手机报》,把这样的好文章,把有利于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的育儿观,传输给千千万万的中国家长。

 

本期主题:“乖孩子”为啥不开心?

 

实例:“乖孩子”牛牛的故事

 

牛牛是一个男孩,2岁以前还比较乖,2岁以后就非常让妈妈头疼:淘气得不得了,看到什么都要动,妈妈管他的时候还不听,总对妈妈说“不”。牛牛妈妈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人,她看到牛牛这样很恼火,经常对牛牛发脾气并且采用打骂的方式,让牛牛听她的话。此后,牛牛果然逐渐变得乖起来,出门在外,从不乱跑乱动,总是乖乖地跟着妈妈,妈妈让他问候叔叔阿姨好,他也从来都照着做。很多人都说,牛牛是个文质彬彬懂礼貌的好孩子。牛牛妈妈觉得孩子很让她省心,心里美滋滋的。

但是逐渐地,妈妈发现,牛牛越来越胆小,在陌生的环境,总是躲在妈妈身后,任何事情,如果妈妈不让他做,就从不主动伸手,即使自己非常想做,也要先看看妈妈的脸色;而且,遇到任何一点不如意的事情,牛牛就会大哭大叫,看起来非常脆弱,也不敢尝试新的事情。牛牛妈妈陷入了苦恼。

后来,牛牛该上幼儿园了。牛牛在幼儿园表现得非常紧张拘谨,而且入园时哭得很厉害,也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经过很长时间还是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后来虽然不哭了,但是显得非常孤独,也很不开心。园长和牛牛妈妈谈,告诉她,牛牛的心智并没有发展到和年龄相应的水平,而且缺乏自主的探索和学习能力,缺少自信,不敢和别人交往。如果妈妈不及时改变做法,将来牛牛可能难以正常生活。

 

解读:牛牛为什么不开心?

 

牛牛的例子,其实是源于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事。故事中,牛牛在两岁时的表现,应该说,是那个年龄段孩子非常正常的行为——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23岁也是发现自我的阶段,孩子会表现得执拗、固执,经常对别人说“不”。可是,这些本是正常的行为,在牛牛妈妈眼里看来,就是太淘气、任性、不听话的表现。面对妈妈大发脾气,牛牛觉得妈妈不爱他了,加上打骂等手段的约束之下,牛牛压抑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去顺从妈妈的意愿,变成一个不正常、不开心的“乖孩子”。

 

关注:打造乖孩子的普遍误区

 

牛牛的情况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在我们身边,确实存在着一些父母、包括一些幼儿园和学校的老师,为了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而采取各种办法——“不乖就不是好孩子、不乖的孩子没人要”、“再不听话,我就不给你买好吃的了。” “听话就给你贴小红花”等等。有的幼儿园老师,为了方便管理,也可能采取一些威胁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你现在要是不好好睡觉,晚上就不让你妈妈来接你。”

为了让孩子服从于成人,而采取威胁的方式,是目前成人采取的非常普遍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的后果时让孩子认为,如果不服从,他将处于危险或者不利的状态中。此时,规则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无法判定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安全和有利的。他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服从于成人。用这样的做法限制着孩子,长期下去必将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和成长。

 

关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乖孩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平安健康,懂规矩、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不希望孩子出危险、走弯路;但是,为了达到这些,也不用要让孩子做到乖乖听话。如果凡事都是按照大人的话去做,往往在内心里难以建构起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很可能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没主见、不敢探索、缺少创造力、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等等。

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乖孩子”,应该是能够自觉自愿遵守规则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要做讲道理、有主见、既能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这样的“乖孩子”,今后会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也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帮助孩子遵守规则的四大原则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发展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帮助孩子学习如何遵守规则:

1、只有拥有充分成长空间的孩子,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使儿童拥有实践自己意志的所有机会,建构儿童的自我,并由此派生出儿童自发遵守的自我的规则以及同他人和同环境之间的规则。”

家长首先要多学习和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生来是愿意遵守规则的。比如,研究发现,孩子从出生到3岁,都处在秩序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孩子就会哭闹反抗。如果能够从小给孩子有秩序有规律的生活,就会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养成做事有章法不混乱的习惯。

2、规则的制定要尽量简单明确

为孩子制定规则,要尽量简单明确。如果规则太过繁琐和复杂,孩子就会陷入规则的茫然中,缩手缩脚、不知所措。

比如在安全方面,不要因为怕孩子出危险,就什么都不让孩子动,否则会压抑孩子自主的探索和学习精神。父母首先要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并教给大一点的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例如,不要因为怕孩子扎到手就不让他动刀,孩子很小的时候,把刀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等孩子大一点了,就可以教他如何使用,告诉他怎样才不会伤到自己。

3 规则是平等的,适用于家里所有人 

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如果规则由强势群体——父母来把握,并且只有孩子遵守,那么它就变成了权力,而不是规则。这正是长期以来存在于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中的巨大问题。当孩子生活在全体人都遵守规则的环境中,孩子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在家里,要想让孩子自觉自愿遵守规则,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先要以身作则。如果希望孩子用完东西及时归位,家长自己也要做到,不能自己一边乱丢东西,一边对孩子说,“你要把东西放好!”这样,孩子是不会真正理解规则的。

4、规则应该是有弹性的

孩子正处在学习规则的过程中,如果规则是有弹性的,会让孩子内心的感受更加舒服,从而更易于接纳规则。如果家长想一步到位、让孩子马上就遵守规则,象个机器人一样严格地按规定执行,结果往往会演变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斗争。

这是因为,孩子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意志,并且有着具体身心需要的人,如果执行规则时不以孩子当时的感受为出发点,是强硬的,孩子就会忘掉规则本身的含义,而选择站在对立面与家长做斗争。这样,规则的真正意义就很难体现了。

当然,具体的弹性尺度,要视家长的养育观念以及家里的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当我们和孩子约定了去超市购物时不能见啥要啥,但是孩子突然发现了一个他渴求已久的积木玩具,在其他地方都没见过、而且和孩子当前的兴趣发展非常吻合,家长就可以考虑灵活处理,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每次都坚决地予以拒绝。(文:友童)

“乖孩子”为啥不开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移动《育儿天地》手机报

【手机报订阅方法】

发送短信“YE”10658000订制手机报(每天1条彩信,6/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