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话题:细说惩罚

(2008-11-21 21:42:02)
标签:

育儿

教育

消极情绪

中国移动

《育儿天地》

手机报

周末专题

编者按:对于小孩子犯了错,到底该不该惩罚?该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惩罚?惩罚的度该怎样把握?这一直是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问题。今天推出的专题也许能为你破疑解惑。本期专题:细说惩罚

 

冰冰和强强一起玩玩具,强强抢了冰冰手上的小汽车,冰冰急了,抓起一个玩具就敲强强的头。如果你是冰冰的妈妈,此时你会怎么做?

A 一把拎起冰冰,朝他的小屁屁上狠狠打两下,边打边说:“看你以后还打人吗?”

B “不可以打小朋友,不许你玩了!”你严肃地告诫冰冰,并没收了他的玩具,以示惩罚。

C “又干坏事了吧,等你爸爸回来收拾你!”你搬出常扮红脸的孩子爸爸来吓唬他。

 

以上三种方式都属于“惩罚”。

惩罚,作为教育的十八般武器之一,对于某些父母来说,是屡建奇功的“独门暗器”;而对有些父母则是实在被“逼”急了的时候,不得不使的“不入流手法”。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期望通过惩罚可以使孩子变得更好。

那么,对于减少孩子那些不合乎我们希望的行为,惩罚到底是否有效呢?

通过动物实验,心理学家发现,从理论上来讲,惩罚是有效果的。当行为之后跟随着不利刺激(比如说电击),或跟随着积极刺激的撤除(比如说把食物拿走),这样,行为发生率就会减少。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却表明,惩罚的有效性是有限的

惩罚不能教会孩子恰当的行为

因为打了人而被惩罚,有可能使孩子以后少打人,但孩子并未因此学会以后面临类似的受挫情境时,该如何更正确有效地应付。所以,与其惩罚,不如教给他用别的方法替代打人行为。

    惩罚必须“及时”、“有力”、“坚持”才能见效。

为了使惩罚有效,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应该尽可能快地惩罚孩子,而不是“等你爸爸回来”。惩罚还必须要有相当的力度,“挠痒痒”式的惩罚毫无意义。另外,对某一行为,要惩罚就要一罚到底,如果孩子说脏话时,父母有时容忍,有时惩罚,并不能改变孩子说脏话的坏习惯。

    惩罚有诸多的副作用

▲种瓜得豆

一个孩子因为把玩具扔向窗户而受到父母的惩罚,结果以后他可能再也不玩玩具了。因为,尽管父母的本意是通过惩罚使他以后不要把玩具扔到窗外,可孩子却把玩玩具与惩罚联系起来了。这种阴差阳错的结果如果仅仅是令人啼笑皆非也就罢了,但有时它造就的负面影响可能很深远,难以弥补。

    父母=痛苦?

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伴随着惩罚的沮丧感可能会与实施惩罚的人联系起来。所以,挨了父母打的孩子会把父母与挨打的痛苦联系起来。以后看到父母就害怕、担心,甚至躲得远远的,融洽的亲子关系就此荡然无存。

    学习坏榜样

小时候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变得身强力壮后,往往也较具攻击性,常常用打人来解决问题、发泄不满。因为父母成了他的“榜样”。

    强烈的消极情绪

被惩罚的孩子常常产生恐惧和焦虑等消极情绪,在强烈的消极情绪中孩子不可能听进父母讲的道理,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习恰当的反应。

 

那么,惩罚到底还能不能用?

既然惩罚的效果很有限,而且还带来很多副作用,所以心理学家不提倡父母滥用惩罚,他们的建议是:

一、           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惩罚手段;

二、           必须要用时,将惩罚“坏行为”与强化“好行为”结合起来。

当“好行为”与“坏行为”不相容时,父母可以先惩罚“坏行为”,然后再奖励“好行为”。例如,面对受挫情境“去求助”和“发脾气”就是两个不相容的行为。当孩子总是因为搭不好积木或画不好画而发脾气时,父母可以使用惩罚,比如这一天里不许孩子看电视,也可以若无其事,不去关注他。而当孩子搭不好积木向父母求助时,父母就应当以热情肯定的态度强化他这一“好行为”。如此坚持一段时间,直至孩子的发脾气行为完全消失,那时,孩子就学会了,受挫时发脾气是没有用的,应该积极想办法,向他人求助。

说到底,更为有效的、更积极的教育方法是“正面教育”——鼓励、肯定、和支持,愿这些成为你的“拿手好戏”! 

(文:艺胜)

 

下面的这些文章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能让你很牛的栏目:就是问不倒

把自己交到安全的地方(幼儿自救故事)

周末专题: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