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印度英语文化 |
分类: 管窥印度 |
从前的统治者英国留给印度最好的遗产是什么呢?
最近,BBC记者胡尔·坦顿和几个朋友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辩论。朋友们提出的第一个答案是板球。但是,印度队现在的表现实在很糟糕。板球说、如同国家队的击球手一样,很快被人们抛在了脑后。另外一个朋友大叫一声,“是铁路。”身边许多人纷纷点头称是。好像,我们有了答案。但是,一位学者朋友突然说,“是英语。很多情况下,印度人也只能通过英语交流。”
今日印度,如何才能成为“人上人”呢?靠金钱、创业技能、软件知识?不对。BBC记者胡尔·坦顿发自加尔各答的报道中说,英语,在评判一个印度人的社会地位上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有道是,学好英语,走遍印度都不怕——以下是记者以第一人称发自加尔各答的报道:
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英国)认为,在印度,说英语的人比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要多。英语不仅仅是通用语,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英语还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是精英的象征。许多人认为,想在印度这个世界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开创出一片成功的事业,你必须会说英语。
宝莱坞大片《印式英语》(English Vinglish)就凸现了印度人迫切希望学好英语的心态。影片中,一位名叫莎什(Shashi)的家庭妇女因为不会讲英语经常受到丈夫和女儿的嘲笑。莎什怎么也发不出“爵士”(jazz)这个音,让家人笑到歇斯底里。莎什到女儿就读的上流学校,但却无法和其他的妈妈交流,因为她只会讲印度语。女儿非常难为情。这一切都让莎什很伤心。她瞒着家人偷偷去上英语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影片接近结尾时,莎什用流利的英语在侄女的婚礼上发表讲话。
我决心搞明白印度人到底在下多大的功夫努力学习从前统治者的语言。我决定去走访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她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名普通的妈妈卖掉结婚礼物金手镯,送女儿上英语学校。为的是女儿长大后不再遭遇自己同样的困境。这位妈妈虽然受过教育、但因为英语不好却找不到工作。
另外还有一位老师,在加尔各答一间最令人垂涎的学校工作。她最近告诉我,学校收孩子有两点基本要求,“必须会上洗手间,必须会说一些英语。”我问她,这两点要求哪一个更重要呢?她微笑着回答说,“嗷,当然是英语了。孩子必须会说英语。”
但是,许多印度人上不了英语学校。所以,在任何一个主要的大城市转转,你都能看到女王英语培训班的大广告。有些培训班甚至保证,几星期内学生就能用流利的英语对话。
英语不仅仅是通用语,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英语还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是精英的象征。我决定到加尔各答的一家语言学校去看看。打电话,和学校的一位负责人订好了约。一见面,他说了几句话,开始我不敢断定他是在说什么语言。过了几分钟后,我明白过来了,他说的是磕磕巴巴的英语。我问这位主任,能不能和学生聊一聊。他回答说,“别提了”(mention
not),让我一时懵懵懂懂。然后他带我来到一间教室。
教室内坐满了20多岁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曾在孟加拉语学校就读。我问他们为什么到这儿来上课。索拉夫第一个回答。他慢慢地说,“先生,我找不到好工作,因为我的英语太差。我到这儿来,我想能说和你一样的英语。”坐在索拉夫一旁的女孩儿拉努接着说,“我丈夫让我来上课的。以后去参加派对,我的英语好一些,这样,他才不会为我觉得难堪。”
好像,他们都认为,学会了英语,生活就会奇迹般地更美好。许多印度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大英帝国的日头早就下山了,英国人也早就离开了,但是,想学会英语的印度人仍然是与日俱增。
【BBC拉胡尔·坦顿,加尔各答报道: 一口好英语才是精英的象征?】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fooc/2013/01/130131_fooc_indiaenglis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