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孩子,没事”vs. 美国“孩子,真棒”

(2011-07-26 09:16:44)
标签:

孩子

教育

分类: 中西文化

场景一


在院里奔跑的孩子,突然摔倒。家长奔过来,扶起小孩,在孩子还没有受惊之前就赶紧安抚:“没事!”。

 

中国“孩子,没事”vs. <wbr>美国“孩子,真棒”

场景二

 

家长在年幼的孩子每天早上自己穿鞋时高喊“真棒!”

 

中国“孩子,没事”vs. <wbr>美国“孩子,真棒”

 

这两种对待孩子的方式哪一种对他们的成长更好?让我们听听心理学家的说法。


心理学家评点场景一:

 

美国加州大学分校心理学家保罗•博恩认为,许多家长会尽其所能地避免让孩子感受“一切不愉快的事物”,哪怕是轻微的不安、紧张或失望。其结果就是,孩子长大成人后,当经历正常生活的挫折时,他们会认为问题很严重。具体到场景一所描述的情况,博恩解释说,家长的安抚行为实际上阻碍孩子体会在摔倒的那一刻的困惑,不给孩子思考发生了什么情况的空间,不让他短暂地应对被绊倒带来的挫折感,甚至尝试自己站起来,那么孩子就不知道不愉快是什么感觉,并且在以后的人生中感到挫折时缺乏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概念。博恩说,在许多事情中,孩子能够自行恢复,然而家长从未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护的时候保护孩子。


心理学家评点场景二:

 

美国州立圣迭戈大学心理学家教授让•特文格认为,如果孩子参加的活动都贴上“真棒”的标签时,那么孩子就永远得不到有关自己表现负面的反馈。如果父母不断告诉孩子他们多么特别,多么能干。这使他们对于自己相对于其他人的特别之处的认识被夸大。他们不是自我感觉很好,而是认为自己比谁都好。特文洛说:“觉得自己异常特别的人最终会疏远周围的人。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也不知道如何应对缺陷。他们在工作中总是期待受到鼓励….他们是在幻想中长大的,因此当他们进入真实世界,他们会感到迷失和无助。”

 

结论:总是有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孩子自己不会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上面这段文字见于美国《大西洋》月刊7-8月号“孩子何以需要心理治疗”(原载《参考消息》2011年7月25日),貌似“场景一”在中国常见,而“场景二”在美国常见,其实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太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