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老走后,华夏再无一人可称"大师"

(2009-07-12 06:12:36)
标签:

季羡林

大师

互联网

网民

文化

分类: 想到就说

非洲人有一句话:一个老人的逝去,就是一座图书馆的焚毁。在中国,当季羡林先生离去之后,人文领域再无一人可以称“大师”了。

 

季老走后,华夏再无一人可称"大师"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们的时代不再会出现如季先生这样学识和成就的高人。正相反,以无垠的互联网为依托,电脑做工具,今天的中国学者们过去任何时代都更有条件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中作出比季羡林先生以及前辈学者们更大的学术成果。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即便是比季先生更高水准的学者,比通晓12门语言季羡林先生还多通晓几门语言,也无法被称为大师,因为这位学者面对着亿万网民。在这亿万网民中,自然没有一个人可以与季羡林式的专家相比拟,但是亿万网民所聚集的智慧远远超过任何专家。前一阵子一位清华历史系副教授在将Chiang Kai-shek这个历史人物翻译为“常凯申”,我认为一个历史学者不可能犯这种超低级的错误,一定是年轻的学生助手代笔所为,副教授应该负有失察之责。我的那篇博文贴出后,杜麦哥网友留言说:“仔细一想, 这种解释也不一定正确, 29岁的助手也应会用谷歌查一下Chiang Kai-shek这个名人的中文叫法”。的确,只要输入Chiang Kai-shek谷歌一下,立刻就可以找到Chiang Kai-shek的这幅照片:

 

季老走后,华夏再无一人可称"大师"

 

 

 

 

写到这里,觉得应该提到被两岸媒体称为大师的李敖先生。李敖先生有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的气质,对历史研究有见地,在文学创作有造诣,著述等身,也是位颇为成功的电视人。他写文章或作演讲,有很多的历史资料、掌故,信手拈来,的确让人佩服。那么,李敖先生从不用电脑,也不上网,他是怎样掌握了这样丰富的知识的呢?凤凰卫视2006年1月19日一期的《李敖有话说》有这样一段自述: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下来,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分类分出来了。”“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了。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的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分的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照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李敖先生的这一套“土法炼钢”读书程序,其实就是山寨版的“谷歌”的原始形态,只不过其知识容量比正版谷歌要低很多个数量级,而且难免会出些差错。比如李敖先生凭记忆和自己的小资料库认定“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杜甫的诗,还以此为复旦大学题了词“天又生我们,长夜才复旦”。

 

季老走后,华夏再无一人可称"大师"季老走后,华夏再无一人可称"大师"季老走后,华夏再无一人可称"大师"季老走后,华夏再无一人可称"大师"

 

然而,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立刻就知道这“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两句诗原始出处是宋朝《唐子西文录》:“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唐子西作为该诗句的记录者,尚不知何人所作,一般认为是宋朝佚名诗人所做,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唐人杜甫的诗句。当然,互联网上也是良莠不齐。就拿“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来说,网上也有人说是朱熹的诗句。但是多查几个资料来源,就不难厘清事实。朱熹只是在《朱子语类》(卷九十三)引述过这两句诗,且注明:“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

 

可以肯定,一位不用电脑、不会用互联网搜索资料的人不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大师”。有了互联网,天不生大师,也不会万古如长夜。事实上,季老走后,全中国也再无一人可称人文"大师",能够无愧于这个称号的只有亿万网民。

 

*****************************************************************************************

中国书店出版社《东方文化西方语》第一辑已经上架敬请关注
更多翟华时评文章请参阅

 

英美媒体所说的Chinese有玄机(2009-07-08 07:16:11)

语文教科书删改原文需要理由吗? (2009-07-01 17:58:44)

六月里两位清华名人的假说与真相 (2009-06-30 06:36:35)

新闻记者不用为谁说话,只要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 (2009-06-27 06:57:28)

文怀沙先生不是大师但胜似大师 (2009-06-24 07:56:46)

印度人对中国的五大心结(2009-06-21 08:09:42)

我自愿放弃使用“绿坝”的神圣权力 (2009-06-16 08:51:31)

向法国人学习对付汽油涨价的招数 (2009-06-01 00:02:12)

美国防部长说粉红内裤是最新式心理战武器 (2009-05-23 07:56:48)

经济学家的出场费是史上最大泡沫经济 (2009-05-14 06:32: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