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倪方六中国人盗墓史南宋皇陵攒宫风水巧合谜团文化 |
南宋皇陵风水宝地卜择经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全纪实频道最近又在重播我的《十大盗墓狂人》电视讲座,这是去年这个时候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录制的。讲座播出后,反响很好,收视率也不错。今天的博文就来聊我在节目讲到的未讲到的一些故事:南宋皇陵的风水巧合之谜。这些事,后均写入《中国人盗墓史》一书中。
南宋皇陵区属大宋王朝陵区的一部分,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皋埠镇境内镇宝山的山岙(ào)里。
南宋与北宋相对,共有9位皇帝,葬在皇陵区的只有6位,后三位都是小皇帝:宋恭帝赵显3岁当皇帝,5岁被攻陷临安的蒙古军掳走,不知下落;宋端宗赵昰(shì,同“是”)10病死;最后一位叫赵昺的小皇帝,被陆秀夫背着跳了海。
所以,南宋的皇陵区又叫“宋六陵”。分别是——
宋高宗赵构的永思陵
宋孝宗赵眘(shèn,古同“慎”)的永阜陵
宋光宗赵悙(hēng)的永崇陵
宋宁宗赵扩的永茂陵
宋理宗赵昀的永穆陵
宋度宗赵禥禥(qí,古同“祺”)的永绍陵
为什么南宋陵区会选在绍兴市境内,而不是在临安附近卜选?这也是当时“五音利姓”风水理论影响的结果,大概经过是这样的。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随宋高宗南渡的宋蜇宗昭慈皇后孟氏(孟太后)病死,遗诏给宋高宗,要求“攒殡”。
据南宋人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一书所记,孟太后当时是这样说的,“权宜择地攒殡,候军事宁息,归葬陵园,梓宫取周于身,以为它日迁奉之便。”
图:当年的皇陵就在这山脚下,稀稀拉拉的松树就是当年的记忆
当时大奸相秦桧把持朝中大权,孟太后这么一说,攒殡之地怎么安排,便提到了朝廷的议事日程。宋高宗派出懂风水的朝臣出去卜地,最后相中绍兴市东南面镇宝山北面一大片平地,即当地人所说的山岙。朝臣称,这里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但在一般人看来,这里就是一条穷山沟。
图:南宋皇陵区,“山岗伟峙,五峰在前”,还是有风水之妙的
从杨的说法来看,南宋皇陵这块风水宝地,可能采用了“峦头派”相法卜到的。实际上,选择绍兴做皇陵区,并非是完全如杨华所说,同时也运用了“理气派”的风水原理。但不论是何种派法卜选出来的,选在泰宁寺附近建陵算是倒了大霉,后蕃僧杨辇真伽盗陵,就是泰宁寺和尚引来的,这也是后话。
南宋皇陵的风水巧合,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河南巩义皇陵区的东南面有一座山叫青龙山,而刚好皋埠镇东南面当时也有一座青龙山。这么多巧合,陵区自然就是这里了。此后,包括皇帝在内,南宋所有皇室人员死后均葬在这里。
宋皇陵的地宫有自己的叫法——“皇堂”。其实,这皇堂一点也不豪华,不过是石质墓穴,即所谓石藏,棺置其中,这所谓的地宫,实际就是一种大的“石棺罩”。相应地,没有地宫也就没有墓道,所以南宋的攒宫与民间富贵人家做墓并无太多区别,甚至有所不及。
据《思陵录》记载,石藏离地面仅“深九尺”,折算起来是2米多一点,比北宋皇陵平均30米深的尺寸,浅了许多。《思陵录》的作者是宋高宗的右丞相周必大,他当时亲护宋高宗的梓宫下葬,所记详实而可信。
因为葬得这么浅,给盗墓者带来了方便。如果说北宋皇陵在反盗墓设计上存在明的显缺陷,而南宋帝王陵则根本就没有考虑安全。所以,后来西僧杨辇真伽盗陵时不用费劲,把陵上很薄的夯土层挖掉后,就露出了石室和棺材。(更多南宋皇陵被盗内容,详见倪方六著《中国人盗墓史》)
一句话信息:
《中国人盗墓史》是中国第一本古代盗墓者列传。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书,其实是一本“中国名人盗墓故事集”。
刚出版的《三国大墓》一书,曝光了曹操墓“被出土”内幕,是第一本解读三国墓葬方面悬疑的通俗史学读物,是墓葬史上的《三国志》
倪方六著《风水三千年》 当当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