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之七:丰肌秀骨的一佛二菩萨

标签:
甘肃省博物馆国宝级文物介绍一佛二菩萨佛学杂谈 |
分类: 【历史回望】探寻发现 |
△天梯山石窟第3窟的释迦结跏像和二胁侍,面相丰润,身姿自然,温静娴雅,堪称是盛唐造像中的精品。
说到这组造像,就不能不说到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南50公里张义堡,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而得名。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史料记载:此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到439年之间开凿的,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可是由于历代战乱,特别是经历了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之后,仅存洞窟18个,北凉、北魏10窟,唐4窟,其余4窟皆残破。
佛教兴盛是五凉时期凉州文化发展的一大特征。此窟的开凿,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最多时有僧侣3000多人。北魏灭北凉后,曾盛极一时的凉州佛教及其艺术受到重创,凉州的僧人纷纷外流,除迁平城(今山西大同)外,一部分向西迁往敦煌等地,由此也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兴盛,推动了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敦煌石窟文化的迅速发展。迁往平城的僧侣和工匠后又开凿了闻名于世的云冈石窟。
这组“一佛二菩萨”造像,佛水波纹发髻,着通肩大衣,结跏跌坐,面型圆润,双耳垂肩,目光下视,神态凝重安详;菩萨高髻长发,神态安逸,上身裸露,披巾下垂,腰束锦群,褶纹圆顺流畅,悠闲自若地站立于覆莲座上,属唐代“丰肌秀骨”的典型作品,与莫高窟唐彩塑菩萨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上完全可以与莫高窟唐塑造像媲美,因为数量比较少,更显得弥足珍贵。
1959年由于修建黄羊水库,天梯山面临着被淹的危险,为了保护文物,在经过详细调查、清理、记录、拍照、临摹等工作之后,天梯山石窟的大部分文物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