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烟.即将消失的手工制作工艺


标签:
兰州水烟泰和水烟榆中金崖一波图文文化 |
分类: 【黄河风情】故乡故土 |
△刚刚制作出来的还未包装的兰州水烟
△尚古城村,通往泰和水烟厂的道路一直深入到村庄里面。
△从这个门洞进去里面就是生产车间
泰和水烟厂依然沿用了古老的作坊式手工生产,设备都是40年前的老家当,配方也保持了传统配方未变。据工人们说,由于江、浙、闵沿海一带气候潮湿,所以渔民们习惯抽水烟除湿。随着卷烟代替水烟、而且抽烟的人也在逐年减少,当地人已经不抽水烟了。因此,水烟的制作工艺更多是因为它的稀有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2007年兰州水烟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保留了原始生产方式的车间和设备
△工人在压制水烟
手工制烟的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工人们早上四点多就要起床吃早饭,不到5点就开工了,中午吃个饭,然后一直干到下午5点收工。水烟制作需要两个熟练工一起配合完成,一天最多可以压制水烟800多片,平均月收入3000多元。水烟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撕筋、晾晒、配料、焖烟、压把、推丝、压方、出风、包装等环节,全部工序历时三个月。
△挑选好的烟叶要加上胡麻油和中草药等配料,然后在这样的木夹板里压成烟墩。
△烟墩上了工作台,叫“压把”。由两个工人面对面站立,上手推,下手拉,刨出烟丝。
△再将推刨下来的烟丝装在烟匣里扎紧
△用铲刀削平周边毛糙的烟丝
△最后把烟丝压制成小方块
△一排排烟块整齐地摆放在托盘上,用方木盖压,等待烟块自然风干3个月后,才可以包装销售。
△旧时的兰州水烟以“甘”、“肃”、“合”、“作”依次作为质量差别等级,现在又加上了“兰”字,是质量中的王牌。我们今天看到的压制好的烟块上是“甘”字。
△金黄色的烟块
△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听着凤凰传奇的歌,让人顿有时光倒错之感,不知身置何处。
△干活的都是些中年大叔,据说年轻人嫌这活儿苦累,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
△除了本地人还有从天水来的工人
△一大方烟墩要推刨十天,刨掉一层,就用斧头把夹板砸下去一点,接着再刨。
△砸夹板的斧头
△铲烟丝的铲刀
△工人们每天工作要站在这里十二个小时
△看这位大叔的衣着好像是电影里的人物
△工作虽累但大家在一起干活、有说有笑还是蛮开心的。
△这一双双劳动的手,粗糙而又灵巧,动作很娴熟。
泰和水烟厂在兰州解放前夕曾经是“皋榆工委协军团”的驻地,地下党借助烟坊人来人往的便利隐蔽活动,直到兰州解放。
院子里晾晒烟叶的一位大叔告诉我们,厂房顶上高出去的那座房子,曾经是福元泰烟坊的碉堡,过去是为了提防土匪设立的,里面有一个暗道能通向村外。福元泰烟坊的沈老板与地下党来往后,他们就常常在这个碉堡里开会,遇到紧急情况,就从暗道跑出村外。上面还藏有地下党的电台。
今天的探访,给人以大大的惊喜,但泰和水烟的整个制作工序还没有拍全,出风和包装车间没拍到。在水烟不可避免地会走向颓势、以至逐渐消亡的今天,我认为,将它作为一个非遗项目保留,挖掘它的历史价值,供人们参观凭吊,可能比单纯的经营销售更能让它的生命延续得久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