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读潘岳《关于环境问题的若干思考》有感
文:江小鱼
这是新美学诞生的前夜。
每一个不同的时代,人类都面临着不同的重大的课题,对人类的智力、道德和文化伦理、精神信仰提出全新的考验和追问。
《关于环境问题的若干思考》不仅是一本关于环境保护的书,更是一本政论书,展示了一个青年思想家的成熟并颇具前沿和探索性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包罗万象,其思想睿智深刻,显示了作者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政治改革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和超乎寻常的见解。由此,必将对这一时代产生深远的价值和影响。
此书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昭示并催生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即生态美学的诞生,人类新一轮文明转型期的审美风向标。
以西方工业革命为契机,短短两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物质丰富、科技进步、社会繁荣,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但与此同时,由于资本的剥削,对经济利益的贪婪追求,及工具理性、实用主义的盛行,导致环境问题成为当下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尖锐的问题,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业化与农业化肥以及农药的滥用所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凸现了出来。
与此同时,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的袭击,可用土壤与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污染所形成的癌病与艾滋病的蔓延……又使人类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生存危机。总之,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带来巨大灾难,而这些灾难又都归结到最根本的一点: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发布《人类环境宣言》中,从人权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人所应该享有的环境权问题。《宣言》指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长期和将来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此后,有关环保组织及理论家又进一步提出“可持续生存”以及与之有关的道德原则。
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提出《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的战略》报告。报告制定了可持续生存的九项原则,其中第一项原则就是:“人类现在和将来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这是一项道德原则。”这是新的世界道德原则——人类可持续生存的道德原则。
如此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已的文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这样的反思和新的探索中,一个倡导生态精神,发展生态文明的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迎面走来。
而此前人类则经历了三个早期的文化—精神发展阶段:首先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的上古时代;其次是产生了伟大的世界宗教的古典时代;再次是科学技术成了理性主义者的大众宗教的现代工业时代;直到现在,在现代的终结点上,我们才找到了一种具体的生态精神的时代。
如果加上经济因素的话,我们可以将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划分这样四个阶段:以狩猎与采集为主的原始部落时代;处于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倡导生态精神的信息经济时代。
由此可见,后现代社会作为对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的超越,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与文化形态。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作为其标志,以知识集成作为其特色,实际上是一种后工业经济,而在文化精神上则是对科技理性主导的一种超越、走向综合平衡和谐协调的生态精神时代。这就说明,后现代在精神与文化上的特色就是对生态精神的倡导,这就为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土壤,创造了条件。
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生态学尽管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属自然科学范围。但在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实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的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已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智慧资源。古代儒家有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民胞物与”等生态思想。老子提倡的小国寡民、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要求人类控制自己的欲望,减少对自然的索取,就包含着一种生态主义。但这还不是生态美学。
庄子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意识到了文明教化和主体性的危害,建立了一种反文明教化和反主体性的哲学。庄子主张回归自然本性,从而使人与自然平等交往,并进入物我同一的逍遥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一种审美境界,因此庄子哲学有审美主义的取向。庄子美学把人与自然等同起来,通过人的自然化提升了自然的地位,自然成为与人平等的主体,二者交往契合、混融不分,这是一种古典的主体间性。禅宗主张“无我”和“无物”,实际上否定了主客对立,舍弃了现实的我和现实的物,而走向主客一体的超越境界,从而暗含着一种极致的主体间性。它认为佛性即自然,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导向审美境界。禅宗引导人在对自然的审美观赏中体验佛性,使佛性的领悟与审美体验相沟通。因此,禅宗美学带有生态美学的性质。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生态美学为建立现代生态美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资源。
今天,人类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后果,于是才有环境主义的出现。但环境主义有其局限,那就是企图通过人类的理智来限制对自然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
但是,人类并不是完全理智的动物。如果人类完全受理智支配,那么就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的约束来调节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对自然的破坏就会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事实是,人类的理智是有限度的,它并不能完全支配自己的行为。人类的行为相当一部分是受无意识支配的,享受的欲望成为不可遏止的社会动力。在这种原始欲望面前,理智往往是软弱的仆从,它使人变得贪婪、自私和短见。在生态问题上,人类的贪婪、自私与短见非常明显,从而造成了生态的进一步破坏,甚至几乎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只有放弃这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才能遏止生态破坏的势头。但是,人们又不愿意过着简朴、自然的生活,不愿意放弃小汽车、电冰箱、空调机和高楼大厦。
当前,全世界都在现代化的路程上迅跑,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成为榜样。这就是说,理智无法改变人类的贪婪本性。
另一方面,人们为了本人、本单位、本地区或本民族的发展,往往牺牲全人类的生存环境,对生态破坏纵容姑息,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发展经济为由而拒绝签署保护大气条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以贫困为由继续破坏森林资源等都是明显的例证。这就是说,理智也无法改变人类的自私本性。还有,人们也往往只考虑自己一代的利益,而不顾千秋万代的生存。
因此,虽然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但仍然不肯牺牲发展速度,不肯牺牲奢侈的物质生活追求,不愿意采取根本性的措施。人们总是想,我这一代还不会出大问题,还能过得去,环境问题还是留给下一代解决吧。于是,人们就继续开足马力破坏环境,直至有一天生态彻底崩溃,人类无法生存。这就是说,理智也无法改变人类的短见本性。
这样说,并不是倡导一种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而是提醒人们充分意识到理智的局限性和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保护环境不能仅仅诉诸一般生态学和理智,还必须诉诸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和审美意识。
我们能做的是,在提倡环境主义、唤醒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必须对人的现实存在有一种批判的意识和超越的意识,也就是拥有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的视角。
生态哲学是对人的现实存在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树立生态的生存方式。
生态美学则引导人们进入审美的生存方式,这是最自由的、最符合生态的生存方式。
虽然它带有乌托邦的性质,但它超越了理智、超越了功利性,或许可以克服人类的贪婪、自私和短见。审美是非自觉意识活动,审美意识可以突破理智的控制,人不知不觉地产生对世界的亲和感。
在对自然的审美活动中,人类摆脱了“简单粗陋的实际需要”,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这就是说,当人们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自然时,就会内在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而不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限制对自然的破坏。
人类一旦确立了审美的生存方式,确立了审美的需要,就会超越物质需要,追求精神自由,从而克服主体性的片面性,建立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关系。
有了生态美学,生态主义就拥有了一个新的维度,生态主义也就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主体间性的高度。因此,生态美学不仅仅是生态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真正的生态主义、彻底的生态主义,是最高的生态学。
人类不仅仅应该站在一般生态学的立场来对待自然,更应该按照生态美学的立场来对待自然,把自然当作有生命、有灵性的主体来对待,把人对自然的审美当作最高生存境界。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层面,倡导生态美学和生态精神都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的意义。
这是因为,其一,生态美学把主客体有机统一的观念带入了美学理论中,对于现代美学理论的变革提供了启示。生态美学克服了主客两分的思维模式,明确肯定了主体与环境客体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建立了人与环境的整体观。它反映在人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活动中,便是人的心态与生态的直接关联性。没有心态的平衡也就没有人的生态的平衡。
其二,生态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人的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确立健康的生存价值观。21世纪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一个时代价值观念的确立需要有相关理论的支撑。生态审美观不仅可以巩固生态价值观,而且可以推动人的需求和情趣向生态和谐方面转化。生态文明涵盖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关系到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从生产活动过程和环境到生产成果的产品,从生活空间到生活消费,无一不涉及生态审美问题。
其三,生态美的研究为克服技术的生态异化指出了解决的途径。技术是调节和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直接参与对人工自然的构造。在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中,由于急功近利的倾向和机械论科学技术观的影响,可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这便是技术的生态异化。生态美学研究可以从人的感性适应性和精神需要出发,提供生态审美的价值规范,有助于技术生态异化的解决。
其四,生态美学理论有助于推动在全球范围内变革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美学将从树立生态审美理想、提升人生境界的角度为切入点,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取向的思考。它将促进全球绿色运动的发展,变革那些使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不适应的体制,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此外,生态美的研究还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思路和方法。生态美以其巨大的形象感染力,成为激发人们建设未来的无限推动力。
首先,生态美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直观的尺度和导向。人们可以从生态美的环境体验中感悟到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人的价值体验往往是在失而复得之后才有更深切的感受。对于自然价值的认识也必然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类正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误中,从当今不断恶化的生态危机中,从地球生态系统自身的整体性中才能真正认识自然的价值。
其次,对于生态美的观照,直接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例如:生态农业和林业利用生物群落中生物链相互支持和制约的原理,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改善了景观。由此形成观光农业和林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绿色食品,而且提供了休闲旅游的场所。这就在一个更高的文明层次上,实现了对田园牧歌的回归。同样,生态工业和科学考察也可以逐步与生态观光相结合,使人们在生态美的观照中培育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去不断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再次,生态美的开发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生活方式向科学、健康和文明的方向发展提供了途径。具备生态美的环境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启迪和审美教育,可以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总之,生态美学研究涉及对人类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它与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命运息息相关。
但是如果回到一切问题的根本,我们又必须无比清晰地认识到,外部世界日益可怕的污染和败坏,只是我们那永远填不满的心灵败坏和污染的表象与结果(这一点,基督教提出的有关人类普世罪性一说显得尤为深刻),我们应当知道,无论是环保技术的发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普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环保力量的崛起、可持续发展的呼吁,等等,一切外在的努力,都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与环境危机。
只有灵魂改变的人,才能行出真正与生态和谐的生活,那时,人类才能真正“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你梦寐以求的已经来临,
它正前来将你迎接……”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在《关于环境问题的若干思考》的作者刚刚出生的那一年,雷切尔-卡尔森的畅销小说《沉默的春天》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40多年过去了,这个不再沉默的“春天”才以生态美学的崛起为标志,终于真正的来临,它像一位为人久盼的神柢正走遍大地和海洋,把一种久违的灵性重新带回人类的心中。
2006年12月15日写毕于本人生日之夜
加载中,请稍候......